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0日09:53 贵州日报

  人类童年的梦幻,潜藏在人类记忆的深处。祖先模糊的容颜和岩洞中生命的灰烬,提示我们远古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情感走向。今天,随着高度的工业文明和技术革命浪潮奔腾,地球日新月异,但我们发现,曾经困惑原始人类的种种疑问,今天仍然以新的更复杂的方式,困扰我们和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和研究,不仅有实际意义,更有理论价值,为我们展示了一个认识人类自身的诱人前景。

  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作为文化的生物而存在,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产物。“认识自己”、“文化自觉”,眼下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一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大军,正活跃在田间地头、山野村寨。我们惊喜地发现,曾经偏僻封闭的大山中的贵州,潜藏着如此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藏。在一个全新的意义上,这一切引发了我们对曾经努力建构的现代文明框架的重新审视和思考,引发了我们对人类生存危机和种种急功近利行为的重新评判。

  文化区别人与动物,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人类的种种思维方式和情感积淀。文化遗产应该说是人类上通祖先、下及子孙的惟一沟通渠道。破译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负载的祖先的生存密码和生命符号,是今天各个学科包括人类学、社会学、法学、传播学、史学、民俗学、地理学、艺术学、博物馆学、比较文化学等等的最诱人最有价值的理论课题。

  那些行将消失的古歌,那些似已失传的民间工艺美术,那些原生态的类乎天籁一样的歌、舞、戏曲,那些岁时节令的礼仪、祭祀,那些被视为绝活的民间杂技,还有那些隐藏无数神秘符号、被视为穿在身上的史书一样的民族服饰、种种对于天象、灾害、医药的民间知识等等,所有这一切,穿过世纪的风云和历史的尘埃,聚集在我们今天千辛万苦普查收集来的文件夹里和书案头上,将作为一批批“名录”而存在。面对这些厚重庞大的成果,我们不禁想到,只是普查吗?只是收集吗?只是作为“名录”记载下来吗?只是知道我们的祖先和我们曾经拥有过吗?

  理论研究必须立即提上日程,同样刻不容缓,同样时不我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全方位地各个击破地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学科之间的协作和跨学科的比较研究,促进具有中国特色、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学科建设,这不只是政府、文化部门,而且应该是当今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引起足够重视的重要任务。科研机构应选定更多项目的有关科研课题,高等院校应设置专门的课程、建立相关的专业,甚至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硕士点、博士点,尽快培养该学科的高级研究人才和专门家。应有大量的科研论文和各项“名录”研究的专著问世,应有专门的刊物和丛书涌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生存的“活化石”,收集、整理并深入开展研究,不仅将引导当今社会的文化回归意识和前瞻意识,更重要的是,这是真正的华夏文化的自觉,是中华民族精神血脉的延续,是我们这一代人对人类未来构筑更美好精神家园的呼唤、贡献和责任。

  作者:钱荫愉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