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集体鼓噪"何时休!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0日09:56 东方网 |
怡然作品集 自3年前,高考从7月前移到6月,除了高考期间的气温不再太热之外,高考本身依然高烧不退,且越来越热。前天,今年高考首日,东方卫视的新闻节目里有一段话,说得很到位,很耐人寻味:参加高考向来被称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从高考制度恢复至今的将近30年里,以上海为例,录取率从1:25到1:10,再到现在10个人中就有8人能金榜题名,“ 独木桥”已经变成了“8车道的跨海大桥”,但高考的地位却与日俱升,报章网络上的相关文章连篇累牍,电视广播上的报道不厌其烦,五花八门的高考经济则是应运而生。而高考考生更是日益娇贵,备考要住宾馆,赴考要坐专车;忘带准考证有“的哥”帮着取,迷失方向有警车专程送;老师兢兢业业地教导,家长小心翼翼地伺候;考场里备有文具、供应饮水,考场外不许鸣号、诸车绕道。一句话,高考至上,唯考为大。众所周知,这种“活报剧”不是每年都在不断重演,“全民高考运动”、新闻传媒“集体鼓噪”不是已经并正在变本加厉,愈演愈烈吗?看看我们的新闻报道,就足见高考之热度如何持续升温。近日检索了一下1977年文革结束后恢复高考制度的第一次高考报道,当年持续了一个月的高考期间,人民日报为高考发表的新闻报道一共只有7篇。那一次,全国约有570万青年报名参加了考试,最后录取的仅27万人。现在读当时的新闻报道,感觉是那么平实,虽然有足够的理由为高考制度的恢复“热炒”一番,虽然报道中还充斥着那个年代特有的陈词滥调,但是较之眼下的报道,平和得多。而同样是高考报道,同样是人民日报,光昨天――6月8日这天,就有9篇。从一月7篇,到一天9篇,升温之烈可想而知,而在所有的日报中,这个数量还是很少的。没看见吗?用连篇累牍、铺天盖地来形容这些天大小报纸上的高考报道,一点都不为过。 何以高考录取率越来越高,高考的地位却与日俱升,考生们则日益娇贵、日益弱不禁风?这究竟是爱还是害,是给他们加油还是施加无谓的压力?对我们的下一代究竟会产生什么后果?新闻舆论在这方面起的是什么样的作用?“传媒集体鼓噪”有什么经验和教训?……这可能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但是其副作用实际上已经开始显现,而舆论也逐渐开始反省了。新华社昨天的一篇报道提出质疑:高考到底怎么了?并以大量事实为依据发出呼吁:还高考本来面目!人民日报昨天也发表一篇评论《别让高考这样“热”》,提出令人深思的问题:看看今天的高考,想想孩子的未来,我们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心态?是否应该对高考冷静些、理性些,让高考平静些、纯粹些? 其实,类似的诘问和反思并非今日始,早些年有识之士已经予以考量。但尽管如此,每年还是涛声依旧,“集体鼓噪”中的“全民高考”烤得人喘不过气来。然而,这确实是建造高考“跨海大桥”的浩大工程中一个绕不过去的“暗礁”“险滩”了! 作者:怡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