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婚礼大爆炸”与“个人9.11”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0日12:00 光明网
徐迅雷

  一个人不想活了,不算大问题;大批人不想活了,就是大问题;而这些不想活的人以暴力形式“拉上”其他许多人“同归于尽”,就是巨大的社会问题;如果还有大批的人对这样的暴力行为寄予巨大的同情,更是巨大而复杂的社会深层问题了。

  春末夏初,接连有触目消息传来。6月3日,在黑龙江省集贤县一婚礼上发生一起爆炸案,犯罪嫌疑人引爆绑在身上的炸药,造成9人死亡6人受伤,原因是嫌犯恨前妻再嫁(6月

6日《中国新闻网》);同在6月3日,广州一工仔狠下杀手,用铁锤敲碎老板脑袋,致使对方头骨凹陷生命垂危,行凶者并未逃走,而是平静地拿起手机报警自首,起因是不满工资被克扣(6月4日《信息时报》);5月31日,北京市二中院判处艾绪强死刑,艾在去年9月11日劫杀出一租车司机后,开车沿王府井大街横冲直撞,致2死7伤,原由是要“报复社会、报复富人”,并称“现在十个城里人有九个都是黑心的”(5月31日《中国新闻网》)。艾绪强选择“9.11”报复社会、碾杀无辜,被称为“一个人的9.11”,其他人报复他人的时间尽管不是什么“9.11”,但与“一个人的9.11”性质没有太大区别。

  “一个人的9.11”,就能造就一起重大的公共安全案件。个人报复他人、报复社会的“能量”是巨大的,而且用不着“把波音飞机变成战斗机”。他们或反家庭,或反社会,让“仇恨”爆炸式地释放。“仇恨是一种奇怪的东西,在文化程度最低的地方你总能发现它最强烈。”今天来看歌德的话,当然不算十分“准确”、“对位”,但是,如果我们把“文化程度最低的地方”置换成“社会的最底层”,十九不离八。

  个体的生命经历,当然会有不少“负性体验”,在人的一生中,有谁光有“爽”而没有“不爽”呢,生活难免遇到重要丧失、重大挫折、沉重苦难,这些“负性体验”如果控制在可控制的范畴,那么对社会对他人就不会构成太大的危害。那么,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负性体验”会失控呢?社会与个体两个方面都有重责,简而言之,公平与公正是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石,良知与道义是个人不可或缺的底线;问题就在于,道义良知的血液越来越稀释了,公平公正的天平越来越倾斜了,在这样大小环境内外因的双重作用下,人与社会的“城墙”在最脆弱的部位崩塌。

  对这些暴力行为的施行者,不少网友在跟帖评论中寄予了大同情,譬如,对“婚礼爆炸案”,有:“兄弟!向你致敬!”对“铁锤敲碎老板脑袋案”,有:“杀了良民是罪犯,杀了敌人是英雄。”对“一个人的9.11案”,有:“出发点是好的,就是没找准人!”我们可以“形而上”地说这些案件的“始作俑者”并非具体的“当事人”而是“社会”,可是,法与非法、罪与非罪的界线能够轻轻一抹而消失吗?或许,这种简单而廉价的同情,昭示着更多潜在的人潜意识里有“谋”案的冲动,昭示着未来有更多的人步前案的后尘。廉价的同情不能消解对社会的仇恨,反而可能激起反现实、反社会的激情,这就是看不见的社会大问题。

  我们看到,社会的层面,需要夯实公平公正的基石;个人的层面,需要构建良知道义的堤防。前者有赖制度安排,后者依靠教育熏陶。而现在问题恰恰也在这里,这两者都难以立竿见影;而现实的应试教育,原本就是“你不死我难活”的竞争;现行的机制制度,同样难以让底层获得公平待遇。世界就这样把天大的难题,赤裸裸地摆在我们面前。若不致力解决,那么,我们很快又将听到此起彼伏的“一个人的9.11”的爆炸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