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重塑新时代的大学精神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1日00:00 红网

  大学理念是对大学的精神、使命、宗旨、功能与价值的概括性论述,是大学文化中最稳定的要素,反映着大学的理想、追求和信念,引导着大学前进的方向,堪称是大学的灵魂。

  大学理念核心旨在对“大学是什么”、“大学应该怎么做”这两大基本问题做出价值判断,回答诸如“如何办大学”、“办什么样大学”等问题,明确大学的角色与定位,勾画人们对理想大学模式的系统构想,进而对大学的教学、科研、服务等活动直接产生影响。

  大学之为大学,不仅在于它是一种客观物的出现,更因为它是一种精神的存在,是追求文明进步的精神殿堂。正因为大学有不朽的精神存在,大学才得以绵延不绝,历久弥新。

  正如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洛韦尔所说,大学的存在时间超过了任何形式的政府、任何传统、法律的变革和科学思想,因为它们满足了人们的永恒需要。在人类的种种创造中,没有任何东西比大学更经受得住漫长的吞没一切的时间历程的考验。

  作为一个探究高深学问的学术世界,大学是创造的源泉和思想的家园,是充满灵性氛围的智慧摇篮。重塑大学精神,它需要我们从探寻社会和时代的大学理念入手,创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造大学的自由精神、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和创新精神。

  大学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大学总是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从某种程度来上来讲,它是为这个社会服务的。历史上,英国的大学,也曾经固守专注教学和学究的传统,但它们终于在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大大拓展了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

  大学愈来愈接近社会,大学在社会中充当何种作用,最终将走向何方?在中国经济社会的大转型时期,如何加大理论知识贡献的力度,一方面尽可能地把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另一方面能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现实问题。

  当大学从社会的边缘迈向社会的中心,其受环境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丧失了理想主义的大学,从神圣慢慢地滑向庸俗,越来越成为社会中一个普通的服务机构,而不知魂归何处。美国学者布鲁姆在目睹美国大学与社会的过度结合之后,发出哀叹:"大学必须抗拒那种事事为社会服务的倾向,作为众多利益集团中的一个,大学必须随时警惕自己的利益由于人们的要求而更加实用,更为适应现实、更受大众喜爱而受损害。"

  中国一些大学远远偏离了大学正道,这对国人是一个心照不宣的事实。学者张汝伦对当前中国大学的境况痛心疾首:“60年前,人们因为国难深重,偌大的校园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才冲出书斋,今天的大学真的又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或已无需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吗?只要在大学校园里走一圈,不难得出答案:公司、商行、卡拉OK和超市乃至歌厅舞厅和酒楼,大学一概不缺,惟独缺乏它自己的理念。”

  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我们必须回到本源。不是说大学一定要固守象牙之塔,不能参与社会变革,只是参与是应当有限度的,它不应该立刻满足这个社会所有的即时需求,而是对于社会的远景做出承诺与研究。也就是说,这种参与和服务应是着眼于长远的,也只有从这个方面,大学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大学精神寓于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传统之中,必须拥有绝对的理想主义色彩,具备超然的独立自主地位,一定程度上超越世俗社会,实现真正的学术自由,完成独立地位的回归。我国大学要想回到健康发展轨道,需要重新认识久违了的大学传统精神,重温陈寅恪先生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毫无疑问,重塑大学精神,以此为据彻底反省,是大学获得新的生命力的必由之路。

稿源:红网 作者:郭立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