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泉州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11项备忘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1日00:00 东南早报

  □早报记者张文瞡石勇文/图

  在昨日举办的庆祝首个中国“文化遗产日”活动启动仪式上,我市正式公布了首批获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泉州市入选的有泉州南音、泉州北管、泉州拍胸舞、梨园戏、高甲戏、泉州提线木

偶戏、晋江布袋木偶戏、惠安石雕、泉州花灯、德化瓷烧制技艺、惠安女服饰等11项,分布在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民俗等六大类中。

  一、民间音乐:

  1、泉州南音

  申报单位:市文化局

  南音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乐钟,被誉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明珠”,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于泉州一带闽南语系地区,并远播到台湾、港澳和东南亚等地,成为港澳台胞和海外侨胞世代珍视、竞相传唱的乡音。泉州南音艺术曾呈现“千家罗绮管弦鸣”的繁荣景象。

  在国外,南音被誉为“东方古典艺术的珍品”,“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中国民族音乐的根”。由于它保存着丰富的古代音乐文化遗产,因此成为极为珍贵的民族音乐瑰宝,引起了各国学者、专家的关注与重视。

  2、泉州北管

  申报单位:泉港区人民政府

  北管音乐简称“北管”,又名“小调、小曲、曲仔、北曲”等,是广泛流传于我市泉港区的一种丝竹音乐。

  北管分为曲和谱两大类,曲,即声乐曲,代表性曲目有《红绣鞋》、《采桑》、《采莲》等;谱,即器乐曲,代表性曲目有《六串》、《行板》。演唱采用“官话”(相当于现代的普通话),既保留了江南丝竹乐的明朗、幽雅,又柔入了闽南音乐的柔婉、秀丽,并有遒劲、朴实之个性。它的主奏乐器是京胡、笛子,特色乐器是尺胡、双清。乐队少则7、8人,多则10多人。每逢节庆,北管都要参加化妆,游行、迎神、装阁等活动,乐队前面打着“天子传音”的旗号,与“御前清曲”的南音相辉映,一时蔚为壮观。

  二、民间美术

  惠安石雕

  申报单位:惠安县政府

  惠安县是我国著名的“石雕之乡”,石雕艺术历史悠久,风格独树一帜。

  宋代建造的洛阳桥,享有“海内第一桥”的美誉,还有阿拉伯墓群石刻艺术让世人赞叹。

  我国有重大影响的建筑物,如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中华世纪坛等的石雕构件均出自惠安县工匠之手。

  三、传统手工技艺

  1、德化瓷烧制技艺

  申报单位:德化县政府

  德化是中国三大古瓷都之一,陶瓷艺术历史悠久,积淀深厚。从生产印纹陶器到德化窑的形成,历经几千年。

  德化窑是德化陶瓷文化的载体,形成于唐代,兴盛于宋、元、明、清。唐代青瓷,宋代青白瓷、影青瓷和黑釉瓷,元代青白瓷,明代和清代所产白瓷已闻名于世,被称为“中国白”,其实已是“国瓷”了。目前,陶瓷成为德化县的支柱产业,拥有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的瓷雕大师,还创办德化陶瓷学院,成功地举办了“中国德化国际陶瓷节”。

  2.泉州花灯

  申报单位:市文化局

  泉州花灯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园中一朵绚丽的奇葩。历史悠久,据有关资料记载,唐代已流传,宋代则更盛,形成年年元宵闹花灯的习俗,延续至今。

  泉州花灯的制作工艺分为两大类。其一是彩扎类,又称纸扎类,其二是刻纸类,主要原材料是硬纸板和黏胶。

  泉州花灯近年来曾先后在菲律宾、新加坡、日本、加拿大、美国等国家和我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展出,赢得广泛赞誉。

  四、民间舞蹈:

  泉州拍胸舞

  申报单位:鲤城区政府

  “拍胸舞”又称“拍胸”、“打七响”、“打花绰”、“乞丐舞”,广泛流传于我市各县区以及漳州、厦门、金门、台湾等地区。

  “拍胸舞”为男性舞蹈,舞者头戴草圈,赤足,裸上身。动作以蹲裆步为主,双手依次拍击胸、胁、腿、掌,配合怡然自得的颠头,并随着舞蹈环境和情绪的变化不同,动作节奏、幅度相应产生不同变化。

  五、传统戏剧:

  1.梨园戏

  申报单位: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

  用泉州方音搬演戏文的古剧种。它以泉州古乐“南音”作唱腔,故又称“泉腔”或“下南腔”。

  梨园戏是非常古老的一个剧种,它孕育于福建泉州,流布于泉州、漳州、厦门三角地带,并远至台湾省及东南亚各国华侨、华裔居住的闽南方言地域,被誉为“古南戏遗响”。

  2.高甲戏

  申报单位:泉州市高甲戏剧团

  高甲戏产生于清朝中期,因为开始的时候多数演宋江故事,所以被称做宋江戏。

  高甲戏音乐以南曲为主,也有傀儡戏和民间小调。表演方面,对白多唱歌少,演员擅长武打和丑角技巧。高甲戏的丑角阵容很大,仅丑行就有几十种,被誉为戏剧艺术宝库的珍品。著名剧目有《连升三级》、《十五贯》、《鸳鸯扇》等。

  高甲戏流传于泉州、厦门、漳州和台湾省等闽南方言区以及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华侨聚居地。

  3.泉州提线木偶戏

  申报单位:泉州市木偶剧团

  泉州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又名“丝戏”,民间俗称“嘉礼”,乃流行于闽南语系地区的古老珍稀戏种。

  我市的提线木偶戏至今仍完整地保存将近300支曲牌旋律曲调及南鼓(压脚鼓)、钲锣等古乐器。提线木偶形象结构完整,制作精美,尤其是木偶头的雕刻,独具匠心,巧夺天工,继承了唐宋雕刻、绘画风格,乃驰名中外的民间工艺珍品。

  4.晋江布袋戏

  申报单位:晋江市政府

  布袋戏也叫掌中戏,演员用单手或双手的五个指头套在木偶身中表演,其人物形象基本上与人戏相同,也分为生、旦、净、末、丑,在写实基础上运用夸张手法来制作和表演。木偶人的头像可以说是社会群相的概括与典型化。

  布袋戏的偶人被放入布袋里带出门表演,“布袋戏”因此得名。到后来配以锣鼓、管弦伴奏,还发展起精致的小舞台。后来布袋戏被带往台湾,台湾艺人又将之带进了国际。

  六、民俗

  惠女服饰

  申报单位:惠安县政府

  惠安女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其服饰特别,其式样又与西南某些少数民族近似,可能也有着古闽越族服饰的遗存痕迹成分,后来又糅进其他影响。

  今日人们看到的惠女服饰,也不是有史以来就定型的,近百多年间已经历了三至四代的衍变。现代惠女服饰,当地有句歌谣,即“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概述了此服饰各个部分的特征。

  惠女服饰各部分之间在色彩、款式、线条、图案等方面的配合非常协调,恰如其分,它构成了既带有传统风味,又有一定现代气息的服饰,令人赏心悦目、惊奇不止。有专家认为,惠女服饰是当今服饰中最崇高、最典型、最美的形象之一。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