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城乡一体 挖掘和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1日04:52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核心提要

  昨日在蓉举行的第三届城市竞争力国际论坛,以成都为案例,探讨城乡一体的中国城市化道路。成都市《城乡一体提升城市竞争力》报告,引起了与会专家的强烈关注和积极

反响;中国社科院课题组专家在《城乡一体的中国城市化道路——以成都为案例》的主题演讲和调研报告中,则通过总结剖析的实践探索,提炼出了成都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国际和国内经验启示。

  成都市正在探索一套具有鲜明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它在选择自己的城市化道路当中,客观上需要考虑如何最合理、最经济地使用自己的资源。它的基本实践“三个集中”和经验,完全是从实际出发。昨日在蓉举行的第三届城市竞争力国际论坛上,市委副书记、市长葛红林介绍了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情况并提供了《城乡一体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报告,中国社科院财贸所所长裴长洪发表了《城乡一体的中国城市化道路——以成都为案例》的主题演讲并将该调研报告提交论坛交流讨论,引起了与会专家学者们的强烈关注和积极反响。

  今年初,裴长洪等专家组织的中国社科院课题组在我市城乡展开调研,形成了《城乡一体的中国城市化道路——以成都为案例》的报告。报告从全球的视角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挑战和城市化道路的反思,并以成都推进城乡一体化为例,对其进行了经济学分析,总结了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城市化的国际和国内经验启示。

  A成都城乡一体化实践探索

  成都市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中国中西部地区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的进程中,从战略层面,选择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模式。成都实施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贯彻中央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思想,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根据自身发展实际,即加快带动农村发展的城镇化步伐,加强城镇化进程中的新农村建设,真正使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过程,成为城市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的过程,成为农民更多参与经济建设、分享发展成果的过程,成为城乡文化相融、共同繁荣的过程。

  2003年开始,成都市在锦江区、双流县进行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在实践中进行了六大探索。

  探索一:科学规划

  切实避免分散布点、浪费资源、损害环境、增大成本等现象

  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和基础,加大调控力度,就是顺应集约型发展的规律,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的定格和衔接;加快控制性详规向区(市)县,建制镇,中心村的延伸和覆盖;实施规划对城乡一体化发展布局,规模、速度、节奏的战略管理。在操作层面,以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为基本途径,促进三次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增强工农发展的互补性,提高城乡发展的协调性,形成资源节约使用和连片集约发展的聚集效应。

  截至目前,全市新增耕地11.57万亩,改造中低产田60万亩,保护了基本农田、实现了占补平衡。

  探索二:推进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

  城镇在带动农村中发展,农村在支持城镇中受益

  以县城和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为重点,推进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构建以城带乡的城镇体系。其中加快发展中心城区的都市经济,完善生产服务功能,重点推进城中村的拆迁和改造。提高14个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其中规划建设4个中等城市,推动经济和社会要素、人口和产业的相对集聚;率先建设30个各具特色的重点镇,发展特色经济,带动区域发展。

  预计到2007年基本完成辖区农民向城市居民的转变,享受同等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截至目前,全市历年规划建设农村居住区364个,集聚人口36.4万人。去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9.9%,比2003年提高2.7个百分点。

  探索三:产业发展为支撑

  产业聚集与人口集中互动,实现产业与就业同步

  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加大扶持力度,形成产业聚集与人口集中互动,实现产业与就业同步,促进更多的农民离土离乡。增强工业对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和农民转岗就业的带动。

  去年,工业对税收收入贡献率为44.6%。截至目前,全市培训农村劳动力700多万人次,失地农民和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206.5万人,4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50%以上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非农产业。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485元,增长10.1%。

  探索四:建立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机制

  发挥市场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推进作用

  以建立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机制为关键,加大改革力度。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转变行政职能,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政府运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能力。突出在“四个强化”上着力:强化财政投资的政策导向,引导城市资金向农村流动;强化基础建设的重点倾斜,推动要素资源向农村配置;强化城乡市场的有效调节,促进扩大内需向农村拓展;强化区(市)县的城市经营,提高土地开发整理收益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截至目前,全市已筹集600多亿元资金投入改善城乡基础条件和发展环境。

  探索五: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加大统筹力度

  构建符合城乡一体、统筹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

  以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为保证,加大统筹力度,就是深化改革,集成政策,构建符合城乡一体、统筹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管理体制方面,归并乡村设置,撤销27%的乡镇,精简乡镇人员5000多名,将4345个村调减为2288个,减幅47.3%;改革户籍管理等制度,加强城乡管理衔接。在就业体制上消除城乡分割,做到规范劳动力市场、实施免费培训、严格用工合同、实行就业实名制管理、健全失业预警和就业援助机制“五统一”,促进城乡充分就业。

  截至目前,全市城镇从业人员年均增长23.7万人,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年均增长21.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今年基本消除“零就业”家庭。

  探索六:以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为着眼点和落脚点

  使农民享受更多公共服务的阳光

  以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为着眼点和落脚点,加大引导力度,就是使农民得到更多发展利益的惠及,享受更多公共服务的阳光。建立以社保、医保、低保为主体的城乡保障体系;建设以放心药店、放心农资店、放心商店为主导的便民服务体系;构建以帮困助学、帮困助医、安身工程为主脉的社会救助体系。

  截至目前,征地农转非人员参加社保29.4万人,其中14.01万人已按月领取养老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89.4%,农村药品集中配送网络覆盖率达100%;24.6万城市和农村低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成都市投资10亿元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统筹安排了7.2万名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到划片指定的中小学就读,把保障农民切身利益和合法权益落到实处,促进城乡社会和谐。

  B成都城乡一体化经验启示

  1992年以来,成都市非农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迅速上升,年均增长0.77个百分点。2005年,按户籍人口统计的城镇化率已达50.3%,较2004年提高7.5个百分点,市域范围进一步扩大,城镇数量增加,城镇体系逐步完善。2004年开始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为4072元,较2003年增长11.4%,增幅首次超过城市居民。作为中国中西部地区的特大城市,成都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中国总体发展水平接近,同时内部包括发达的大都市和中小城市以及贫困的农村山区,具有典型的中国经济、社会和地理特征,是中国经济社会结构的一个缩影,其发展模式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动大农村。因此其做法对其他地区的城市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1世纪,世界城市化增长主要集中于发展中国家,在其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和农村、市场和政府两种关系的协调是决定城市化过程效率的关键。通过对成都市城乡一体化的城市化道路的分析,可以得到关于协调这两种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经验启示,这些经验对我国其他城市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具有借鉴意义。

  启示:发掘城市核心竞争力

  ◇发掘城市核心竞争力,培育城市的竞争力,提升城市对区域及农村的整体带动能力。

  ◇通过支持和发展农村促进城乡互动,避免城市病和农村凋敝,实现城乡双赢。

  ◇以县城和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为重点,加大城市对农村的带动力度。

  城市之间在资源、人才等很多方面存在竞争,城市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自身优势的发挥。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城市首位度高,其它城市缺少竞争力,资源向大城市集聚,导致人口急剧膨胀,形成“城市病”。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发展不均衡,结构不合理。因此,为了缓解城市过度集中的矛盾,建立合理的城市体系,需要发掘城市核心竞争力,形成多极发展的局面。

  另一方面,区域和农村的发展靠城市带动,城市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是农村和区域以及城市化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在挖掘城市核心竞争力过程中,成都市通过对城市现有资源进行整理,通过体制和技术不断创新,形成有特色的发展模式和能够支持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

  此外,产业和城市同步增长是城市持续增长的条件,为了获得持续发展能力并为城市化提供动力,城市的产业需要提升和优化。成都市十分注重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加大扶持力度,以加快城乡产业发展来推动城市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在中心城区以通过提升和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中心城区的整体功能,通过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带动周边郊区发展。这些,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启示:通过城乡整体规划

  促进城市化持续健康发展

  ◇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避免许多地区存在的先污染后治理问题。

  ◇通过综合性的制度改革,确保市场基础作用;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弥补市场失灵。

  ◇以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为着眼点和落脚点,培育城乡一体化社会基础。

  ◇通过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化,推动城乡一体化。

  ◇通过“异地”招商,提高招商积极性,运用市场规律提高政府资金效率。

  通过对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考察,市场失灵、政府缺位现象较为普遍。解决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时,缺少统一布局,就问题解决问题,没能从问题的根源来解决。城市化发展的过程具有不可逆性,一旦问题出现就很容易出现累积效应。因此,需要政府以积极参与的方式来解决。

  随着成都市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资源大量向中心城市集中,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等都向城市倾斜,城乡发展显失公平。为破解城乡分治,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成都市着眼于城乡经济、社会、自然和人的协调发展,制定并通过了城乡统筹的整体发展规划。通过城乡统筹的教育、社会保障、就业等方面的具体规划,体现公平,为农村发展提供保障。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城市和农村不同地区的功能和产业发展重点进行了定位,凸显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

  而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扩张、工业发展都给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发展中国家都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很多城市在采取环境保护、消除污染、治理公害、洁净生态环境等方面都经历了曲折的过程。成都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城市化进程中,吸取其它城市发展的经验,打破先发展后治理的模式,不以牺牲当前环境为代价,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

  本报记者张立杨永赤王熙维

  精彩言论

  ◎联合国经济社会事务部门预测:2030年,全球城市化人口将达到60.8%,其中,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人口将达到57.1%,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整体上来看,第一个就是城乡的分割,也就是通常我们讲的城乡二元结构。

  ◎中国的城市基本上都带有不小规模的农村,所以,真正的城市竞争力,既要衡量城区,也要衡量农村,指的是城乡一体的竞争力。城乡分割,差距扩大化的发展,只能导致短暂的、不可持续的和下滑的城市竞争力;反之,则会最终赢得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对成都来讲,提升城市竞争力,必须城乡一体化。成都市的城市竞争力的提升是寄希望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之上。

  资料撷菁

  千百年来,人们为了过上幸福的生活,怀着美好的憧憬不断向城市里聚集。最近50年,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3迅速上升到1/2,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成为城市占主导的世界。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目前正在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化加速过程。中国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不仅决定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而且影响着全球经济发展格局。探索全球城市化道路原则,探索中国的城市化具体道路,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对全球,都是极为迫切的使命。城市化道路实质是人类通过什么途径或利用哪些条件实现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到城市的转换。事实上,作为创新的来源地,中国的许多城市当局一直在进行着艰苦而执着的城市化道路实践和探索。四川省成都市就是积极探索着城市化道路的重要城市之一。他们的成功经验不仅对开辟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具有启发性,对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发展也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城乡一体的中国城市化道路——以成都为案例》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