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杭州人与文化遗产亲密接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1日05:15 今日早报

  昨天是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

  杭州人与文化遗产亲密接触

  早报讯 昨天,是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在杭州的很多地方,纪念、宣传活动纷纷展开。不论是参观千年前的御街,还是去看看最新出土的宝贝;不论是去吴山看民间艺

术“斗台”,还是晚上去听听“江南丝竹”,昨天的杭州人,与文化遗产来了次真正的“亲密接触”。古老的文化,灿烂的文化,让每个参与者备感自豪。

  参观南宋遗址,

  杭州人热情提建议

  早报讯 “老祖宗留下的东西越来越少了,这是我们老杭州的骄傲啊!”昨天,87岁的高凤来老人拄着拐杖,独自一人赶到刚刚开放的严官巷南宋遗址陈列馆参观。

  人群中,老人一步一挪,走得有点艰难,但他的笑容一直留在脸上。参观结束后,他兴奋地拉着记者说:“保护好这些老东西,对杭州有很多好处的呀!”

  昨天,是南宋遗址陈列馆开放的第一天。记者在现场明显地感受到市民们对它的热情。整个上午,900多平方米的陈列馆一直处于“交通瘫痪”状态。

  为了准备开馆仪式,杭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杜正贤来得比往常早。令他吃惊的是,上午8点半不到,陈列馆还没开放,门口却已经聚集了几百名市民。

  家住朝晖八区、84岁的程宝珠老人由于行动不便,平时不大出门。但昨天从早报上得知陈列馆开放的消息后,她特意叫上儿子搀着她来看看。老人兴奋地告诉记者:“我知道的,这是南宋时候皇帝走的路,其他的城市都没有的!”

  6岁的郑玙锦小朋友干脆趴着,把脸紧紧地贴在玻璃地面上。小朋友天真地说:“我想仔细地看清楚,爸爸说的‘香糕砖’(南宋御街的用砖)和我喜欢吃的香糕到底有多像!”

  不过,热情的市民也给工作人员提了不少意见。

  高凤来老人说:“我知道这个是南宋的,但岳飞也是南宋的,到底哪个早?有没有人可以和我讲讲?”他的意见马上得到了周围市民的认同。大家都觉得,陈列馆里最好有个专业的讲解员解说一下。

  一些遗迹上放着的三角形数字标志也让很多人不解。其实,这些数字所标的物件用途,都可以在一旁的触摸屏上找到答案。但市民们普遍觉得这样不够直观,“直接在遗迹上放置有文字说明的图板更好。”有人建议说。

  杜正贤向大家解释说:“遗址本来面积就比较小。我们担心,文字说明的图板太大,会遮盖了遗迹。”不过,杜所长觉得市民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都很好,他们以后会慢慢改进。本报记者 林梢青

  “文化杭州”丛书

  第二辑昨首发

  早报讯 昨天是我国的第一个“文化遗产日”,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题的“文化杭州”丛书第二辑也选择在昨天首发,这一辑包括了“古琴”、“杭剧”“小热昏”三个题材,详细介绍了三项传统艺术的发展历史,还收录了许多谱子和唱段。

  浙派古琴悠远流长、杭州小热昏曾给市井杭州人带来很多乐趣、杭剧曾经是杭州少女们向往的舞台……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这些古老的东西逐渐淡出我们的日常生活。要把它们保留下来,除了慢慢恢复演出以外,也许文字记录是最保险的方法。

  据悉,“七艺节”期间,“文化杭州”丛书第一辑《杭州市获奖剧作选》已出版发行。主办方计划今后以“文化遗产日”为契机,每年发行一辑。

  见习记者 南芳

  “江南丝竹”,奏出江南气质

  早报讯 台下一群年轻人把热情的尖叫声送给了舞台上的演员。不过,台上演的不是流行乐、不是热舞,而是“江南丝竹”。昨晚,在浙江音乐厅举行的“2006首届海内外江南丝竹邀请赛”上,来自海内外的12支乐团受到了杭州乐迷的热情追捧。

  昨天, 12支乐队吸引了很多喜欢民乐的市民前来观看,著名民乐家李民雄、张念冰、陆春龄、闵惠芬、刘德海、汤良德等艺术家担任本次大赛评委。

  参加比赛的乐队最多不过10人,最少才五六人。“江南丝竹”的演奏,虽不像交响乐那般气势磅礴,不过,那种特有的韵味让人沉醉。如果你合上眼侧耳倾听,江南水乡的石板小桥、淙淙流水就一起涌到了脑海里。

  不过,“江南丝竹”比赛并非纯粹都是中国民乐。昨天的比赛中,我们也看到演员演奏提琴等西洋乐器。这样的“中西合璧”式的演绎,竟也非常和谐。

  现场观看演出的年轻人占了大半,其中有很多是学习民乐的学生。杭州艺术学校民乐班的很多学生都来了。民乐班学习古筝的郑姗说,学了十多年民乐的他们,都很迷传统民乐,有机会就要来看看演出,学习一下。

  今天,各团队还将在杭州吴山广场和黄龙洞,为市民作零距离的展演,向大众充分展示“江南丝竹”的独特魅力。

  本报记者 马良/文 吴煌/摄

  玉“耘田器”首次展出

  早报讯 今年4月,余杭区良渚镇港南村村民康宏果在清理新房宅基地时,挖出一些月牙形石头,他觉得是“古物”,立即停止施工向文管部门报告。结果,这里发掘出了国内第二件玉“耘田器”(如下图)。昨天,在余杭区举行的首个“文化遗产日”庆典上,康宏果收到了余杭区颁发的2万元特别奖励。

  康宏果发现的遗址被命名为“后杨村遗址”,位于良渚镇后杨村西北角,呈方形,是一个人工堆筑的高台墓地。实际发掘面积约500平方米,深约2至2.5米。目前,遗址已发掘出9个墓葬,出土各类文物200多件。玉器有玉琮、玉璧、三叉形器、冠状饰(玉梳背)、玉镯、玉带钩、玉锥形器等,石器主要为石钺,陶器有鼎、豆、罐和双鼻壶等。

  康宏果的宅基地里发掘出的黑乎乎的V字形石头,便是玉“耘田器”——这是令专家最为惊喜的发现。最初,这一件刃口部分呈“V”字形的玉器,还被认为是石器,后经仔细鉴定,才发现是罕见的玉制“耘田器”。

  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宁远表示,这件器物的功能尚不清楚,可能是用来刮毛皮的刀具,也有可能是像石镰那样的收割工具。不过可以初步认为,这是玉制的生产工具。“玉制的生产工具是不能实用的,它是一种象征性的礼器,”王宁远认为,这说明当时社会阶层中,已经出现了掌握经济生产技术的代表人物。他们逐渐脱离了具体的生产活动,成为高于一般社会成员的特殊阶层。“就像后来的皇帝,每逢春季来临,就装模作样拿着礼器出来到天坛‘耕耘’一番。”

  2004年,桐乡姚家山遗址曾出土第一件玉“耘田器”。专家表示,像这样代表具体经济活动的礼器非常罕见,有很高的考古学价值。

  昨天开始的“良渚遗址新近出土文物特别展”上,这些文物首次向公众展出。

  通讯员 陆文华

  本报记者 吴乐乐

  暴雨突袭,

  “斗台”被迫取消

  早报讯 昨天上午,在杭州吴山广场举行的浙江省民间文化艺术节暨第七届广场文化艺术节的开幕式上,各路民间绝活高手现场“斗台”,斗出了民间快乐,也斗来了一场暴雨。

  “斗台”,原来说的是乡间各个戏班子在同一地方搭起舞台,使出浑身解数吸引观众。哪边台前的观众多,就说明哪个戏班子赢了。

  昨天上午,广场上摆开了七个“龙门阵”,来自全省各地的40余项民间绝艺绝活将轮番上场,其中包括永康《九狮图》、 嵊县吹打《夏雨》、畲族舞蹈《打双秋》等这些城里人从来没见过的玩意。

  其中,金华永康的民间舞蹈《九狮图》特别引人注目。九只狮子共由38条20多米长的纤绳控制,十几个人同时操作,九狮腾挪跳跃,妙趣横生。突然,从狮笼正中挂藤球的龙头里喷出一团水雾,三只大狮子和四只小狮子分别从笼中跃出,扑向藤球。大家正在奇怪 “九狮图”为何只有七只狮子时,却见藤球突然裂开,两只更小的狮子跃出藤球,驻足观看的观众纷纷感慨民间技艺的精妙。

  正当观众热情高涨时,怎奈天公不作美,突然天色大变,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从天而降。

  雨中,温州瑞安的小伙子们还是表演了《藤牌舞》。一旁避雨的观众也被小伙子们的热情感染了。

  但风雨越来越大,所有表演只能被迫中止。躲雨间隙,今年85岁高龄的胡锦惠的老人告诉记者,他今天为了看民间演出,特意从家里坐187路公车赶到吴山广场。老人说,他最想看的是海宁的皮影戏,他只在小时候逛庙会时见过,真的很想再看一看这古老的民间技艺。

  记者和大家一样感到遗憾。

  不过,记者得知一个好消息,今年10月,这些绝活还有可能再次在杭州亮相。见习记者 南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