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首设文化遗产日 守住文明“DNA”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1日06:06 大洋网-广州日报

  

首设文化遗产日守住文明“DNA”
首设文化遗产日守住文明“DNA”
首设文化遗产日守住文明“DNA”
顺德祠堂的精美雕刻。
首设文化遗产日守住文明“DNA”
部分七千年前的文物首次与深圳市民见面。同一地点

  两种风景

  左图:2005年11月26日~27日,河南省举办了首届“河南文化遗产日”活动。由于免收门票,两天时间里,河南的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景区,创下了接待游客50万人的纪录。

  右图:2006年的全国首个“文化遗产日”,龙门石窟不在河南省免收门票的120多个景点之列。6月10日上午,记者再次来到龙门石窟,在同一时间和地点,不见了去年游客人头攒动的热闹场面,除了一些外地的旅游团队外,游客很少。

  新华社供图

  综合新华社电 6月10日,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随着全民族文化自觉时代的到来,每一天都是每一个人的文化遗产日。

  民间热流:“让宝贝回家”

  山东省东平县文物收藏者姜爱国的名字,将正式进入镌刻文物捐赠者姓名的北京故宫“景仁榜”。5月25日,他把收藏的宋、金及元、明时期的100余件文物无偿捐献给了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介绍,自1939年到2005年2月,已有682人次将33400多件个人藏品无偿捐给了故宫。为表彰捐赠者,故宫博物院把康熙出生地景仁宫建成“捐赠文物纪念专馆”。

  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人士说,近年来文物征集和回流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加紧了对散落民间的国宝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而民间的踊跃参与功不可没。

  普通百姓:为文化遗产“守夜”

  在抚宁县董家口长城脚下,农民孙振元每天凌晨4点出发“巡视”长城已经30多年了。为制止村民在城墙缝里翻蝎子,他说服县采购站站长不要再收购蝎子。55岁的他,已经有了“接班人”——儿子和侄子。

  都江堰“修坝”问题、圆明园防渗工程、北京大学“大拆迁”……民间对文化遗产的关注和争论,推动了社会和政府文化保护意识的增强。

  文化遗产:创新型社会的“基因”

  没有过去和现在,就没有未来,文化遗产不仅是联系过去与未来的纽带,也是我们未来创新型社会的“基因”,“保护”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开创”。这是专家学者们的深层思考。

  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华觉明举例说,中国古代铸造工艺中用于制作复杂青铜器的失蜡法,上世纪20年代传入德国,德国人用于做假牙、齿轮等精细物件;传入美国后,美国人用这种原理铸造喷气式飞机的涡轮叶片。而这种工艺在中国已基本消失。“这启示我们,不管现时有用与否,对技术基因都应该像保护生物基因那样保护好。”

  领导干部该补补

  文化遗产保护课

  首个中国文化遗产日,是唤起全民族保护文化遗产意识的一个契机,也标志着我们民族发展理念的新觉醒。那种单纯追求GDP的增长,不惜损毁文化遗产这一被称为我们民族文明传承的“DNA”的做法,从此应当摒弃。

  近年来,一些历尽千载风霜硕果仅存的珍贵古建筑、历史遗存,在一轮又一轮的开发热潮中,或被无情损毁消失,或被“保护”得面目全非。支配这些行为的,是一种单纯追求GDP的畸形发展观。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商业开发孰轻孰重的天平上,许多地方政府和部门,把太多的砝码放在了商业开发上。一些决策者在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利益的冲突中,往往考虑眼前利益而放弃长远利益,不考虑城市历史文化风貌受到的威胁,致使珍贵文化遗产被破坏。

  是喝止种种以损毁文化遗产为代价的“发展”“开发”的时候了。我们浩瀚精深、灿若繁星的文化遗产,栖息着我们民族历史的灵魂,传承着我们民族的精神薪火,凝聚着我们民族的情感气质,是我们民族精神、气质、智慧得以血脉传承的“DNA”。保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民族的生命之根,培固我们民族的精神之基,就能使我们民族拥有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

  在提升全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同时,特别应对各地各级领导干部补一补文化遗产保护课。正是一些手握文化遗产生杀予夺大权的地方领导干部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无知和漠视,让许多古迹遗产遭受了损毁之祸。 (新华社记者赵鹏)

  顺德1900万修缮乐从陈家祠

  本报讯 (记者叶辉丽 通讯员陈聪、黄子川摄影报道)昨日,顺德文物保护开发工程在乐从陈家祠和北滘五间祠启动,顺德分三年由区、镇(街)、村三级共同投入8130万元进行文物修缮。

  顺德区文体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与广州陈家祠齐名的乐从陈家祠,维修后有望成功申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维修后的北滘五间祠将开发为省内首个祠堂博物馆。据悉,仅乐从陈家祠的维修,顺德政府三级投入便达1900万元。

  据介绍,乐从陈家祠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开始兴建,占地约4000平方米,由建造广州陈家祠的同一批工匠在同时期仿照广州陈家祠兴建而成。建乐从陈家祠时每日近千人开工,花了5年时间才竣工,工程之巨在祠堂建筑史上罕见。

  陶尊石斧展现7000年深圳历史

  本报深圳讯(记者李少华摄影报道)《深圳7000年——深圳市出土文物展》和《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昨日在深圳博物馆隆重开幕。

  展览将通过深圳全市范围内出土的最具代表性文物的展示,系统反映从新石器时代到民国时期的深圳历史,用300多件文物向深圳市民完整呈现不同时期人类在深圳这块土地上的生存足迹。

  其中展示的深圳大鹏咸头岭遗址出土的距今7000年的文物40 余件,包括陶尊、陶碗、石斧、石锛等远古器皿,首次与深圳市民见面。据介绍,这次展览是深圳建市以来最全面的一次出土文物展。

  紫金县花朝戏入选

  首批国家级文化遗产

  本报紫金讯(记者秦仲阳 通讯员黄子立)昨日,紫金县举行大会隆重庆祝该县花朝戏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花朝戏是植根于紫金的“土生土长”的民间戏剧,是在“神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方戏剧种。它用客家方言演唱,流行于粤东客家地区,已有100多年历史,是全国稀有剧种,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花朝戏被列入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对这一古老独特的艺术形式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