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直播金沙艳惊天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1日07:54 四川在线-天府早报

  □场外声音

  随着镜头的移动,矗立在金沙遗址的“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太阳神鸟”在阳光下熠熠发光。金沙文物出土的最主要区域———现在修建成的遗迹馆也全景呈现在电视屏幕上,苍穹似的圆形建筑让全国观众赞叹不已。在央视网站上,有观众激动地留言:“从来不知道金沙遗址这么漂亮,真想亲自到现场感受文化遗产的伟大与神奇。”

直播金沙艳惊天下

  现场直播正式开始后,来自央视10套节目的主持人陈志峰与成都电视台主持人廖三怡出现在金沙遗址,在他们的带领下,这个至今尚未对外开放的博物馆在全国观众面前揭开了神秘面纱。

  当两位主持人进入到考古工作的核心位置———探方处,从来秘而不宣的考古工作现场真实地展现在屏幕上。工作人员的工具、挖掘的动作以及一段露出一半的古树,都让观众为之惊讶。北京主演播室的主持人之一张越掩饰不住兴奋,连连强调:“这是三千多年前的一颗树啊,商代的树出现在你面前,一定有一种沧海桑田的感觉吧!”

  □现场声音·成都

  “能亲眼看到3000多年前的珍贵文物,真是荣幸,有些人可能一生都没有这样的机会。”

  ———央视10套主持人陈志峰做完直播节目后,陈志峰已满头大汗,因为精神高度紧张,脸上有明显的疲惫。但他仍穿着布鞋,不愿离开挖掘现场。“金沙给我的印象是神秘的,这次能亲眼看到3000多年前的珍贵文物,真是荣幸,有些人可能一生都没有这样的机会。”陈志峰告诉记者,当他看到石磬出土时,就一直感叹3000多年前的金沙人能将石头做成乐器,确实不简单。

  陈志峰还说,这次现场直播惟一让他觉得很辛苦的是精神上的高度投入。“整个直播我只能一直站着,而且要准确把握时间,需要高度的精神投入。”

  “文物出土的瞬间我很激动,简直想一把抓起来看。”

  ———成都电视台主持人廖三怡成都电视台主持人廖三怡在现场看到出土的玉璋后,十分激动,竟亲身示范了图案上的金沙人肩扛象牙跪坐的动作,让全国观众牢牢地

  记住了这个敬业的女主持。她激动地告诉记者:“我一直觉得这次现场考古一定能有所收获,但能出土石磬、玉璋这样的宝贝太出乎我意料了。文物出土的瞬间我很激动,简直想一把抓起来看。特别是在看到玉璋图案上金沙人肩扛象牙跪坐的人像图案时,我一下很兴奋,即兴向观众示范了图案上的内容。因为图案实在太小,我怕观众不能把这个宝贝上的图画看清楚。”

  “这次直播活动相当成功,是成都乃至中国直播史上的创举。”———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王毅对于这次直播,王毅表示非常满意,他认为,金沙遗址是中国进入21世纪以来的第一个考古重大发现,而后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又成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这一切都让金沙成为了全国人们关注的焦点。另外,金沙遗址能成为中国首个文化遗产日直播行动的唯一直播点,除了对宣传成都外,对唤起全民保护中国文化遗产意识也有重大意义。

  □现场声音·北京

  “无价之宝。我们要记住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拍卖,也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有价钱!”

  ———厦门大学教授、著名学者易中天与成都直播现场的神秘与生动相比,远在北京的主演播室也洋溢着浓厚的古文化氛围。从成都飞出去的“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太阳神鸟”成为了其中最靓丽的风景,整个演播室不断变换的霓虹投射出来的全是太阳神鸟,金灿灿的,时而在主持台上旋转,时而从演播室的两边倾泻而下,非常唯美。

  除了这些细节方面的装饰令观众眼前一亮外,北京主演播室的另一亮点当属当红学者易中天。昨日,记者随机调查了收看直播的电视观众,发现只要易中天一出镜,几乎所有的人都会锁定屏幕。对于“太阳神鸟”的价值问题,易中天直言:“无价之宝。我们要记住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拍卖,也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有价钱!”

  早报记者肖姗姗摄影向宁

  □即时评论

  守住文明传承的“DNA”

  首个中国文化遗产日,是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一件大事,是唤起全民族保护文化遗产意识的一个契机,也标志着我们民族发展理念的新觉醒。那种单纯追求经济发展的GDP,不惜损毁文化遗产这一被称为我们民族文明传承的“DNA”的做法,从此应当摒弃。

  近年来,一些历尽千载风霜硕果仅存的珍贵古建筑、历史遗存,在一轮又一轮的开发热潮中,或被无情损毁消失,或被“保护”得面目全非。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商业开发孰轻孰重的天平上,我们的许多地方政府和部门,把太多的砝码放在了商业开发上。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不以损毁文化遗产为耻,反以种种“拆旧建新”式的蠢事为荣,以敢拍板、敢决策、有“政绩”为荣。

  是喝止种种以损毁文化遗产为代价的“发展”“开发”的时候了。像我们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一个民族众多的大家庭,一个历经沧桑的古老民族,若没有历史文化深根的维系和滋养,没有深厚文明的感召和凝聚,怎能绵延五千年、昌盛到如今呢?我们浩瀚精深、灿若繁星的文化遗产,栖息着我们民族历史的灵魂,传承着我们民族的精神薪火,凝聚着我们民族的情感气质,是我们民族精神、气质、智慧得以血脉传承的“DNA”。保护好我们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民族的生命之根,培固我们民族的精神之基,就能使我们民族拥有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拥有我们实现振兴的“软实力”。新华社记者赵鹏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