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黄道婆纺技仅剩个位数传人上海拟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让传统技艺后继有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1日09:45 上海青年报

  本报讯(记者 刘晶晶)今年75岁的康新琴老人脚踩踏板,缠着线的梭子在灵巧的手上左右翻飞,一块色彩斑斓的织布在古旧的木头织布机上渐渐显现出了雏形。昨天,作为乌泥泾黄道婆纺织技术的传人之一,康阿婆演示黄道婆纺技,吸引了很多人驻足观看。而像康阿婆这样的老人在上海仅剩不到10人,黄道婆纺织独特的三锭纺车也基本找不到了。一门从元代起就声名显赫的民间传统技艺,如今却是濒临消失。

  这也是全市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普遍面临的现状。松江顾绣,85岁的戴明教老人是仅存的老艺人;南汇锣鼓书,目前能上台演唱的也就20来人;嘉定竹刻,专门从事的不超过10个人。昨天记者获悉,上海将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基地,以改变民间传统文化瑰宝后继乏人的现状。

  上海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张黎明告诉记者,民间的传统技艺最正宗的传人都是康阿婆这样的老人,有的已经过世,有的也早在年轻时就改行,即使坚持到现在的,传统技艺的口舌相传又很难群体传承。老人走一个少一个,这些技艺也就渐渐地后继乏人。

  愿意继承的年轻人太少也是造成传统文化遗产濒临消亡的原因之一。松江区曾经在职校开办顾绣班,招了四五十个学员,现在剩下的只有11个,这11个人也就是顾绣仅存的第三代“绣娘”。戏曲学院的沪剧班18个人也招不满,只好扩展到苏南地区。

  为此,本市将建立老艺人命名制度,尝试围绕老艺人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得到命名的老艺人可以得到“传承人补贴”,开设培训班定期授课带弟子,目前一些区县如青浦区已在试点进行中,赵巷、商榻两个镇已成为青浦田山歌传承基地。此外,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将被编写成教材送进学校,本市的社区学校也将引入竹刻班、顾绣班等,让更多的市民、青少年了解这些民间艺术,产生兴趣。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