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全民高考:被放大的社会焦虑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1日09:50 南方日报

  家长因高考而失眠,城市因高考而封路,车辆因高考而绕行,工地因高考而停工……

  全民高考:被放大的社会焦虑症

  时政视点

  本报记者谢苗枫胡键梅志清

  随着昨天上午考试结束的铃声,全省考生顺利结束了今年高考笔试。对大部分考生和家长来说,“下半场”的评卷、录取等环节基本就是“听天由命”了。

  纵观今年高考“上半场”,尤其是过去3天,全社会都在为52万高考考生保驾护航。以广州市为例,全市59个考场周边路段实施交通管制或半管制;9个公交站点临时调整;噪音即使在55分贝这一“一级标准”下也要一减再减……

  车辆因高考而绕行,工地因高考而停工,城市因高考而甚至“蝉噤”,媒体也聚精会神紧盯高考……面对一年又一年、越来越像一种被夸大了焦虑的高考,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提出:何不以平常心看待高考?

  高考期间,城市如临大敌

  考生:究竟有没有必要?

  7日早上,华师附中高三考生符懋敬在父母不多的叮嘱下如常地往学校走去,一脸轻松。“我只是当回学校参加又一次练习而已,但等待我的是一个十分混乱的场面:一群外校送考的老师,一大班记者,聚集在门卫附近的考生父母,10多辆很早就被交警拦下来停靠一边的私家车……如果不知道高考,别人还以为华附有一个大show。”

  符懋敬反问记者一句:这究竟有没有必要?

  是啊,高考从什么时候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全社会仿佛如临大敌:媒体不惜辟版面,对高考的观察细致入微,哪怕只是一个考生迟到;交警严阵以待,对考场附近路段进行道路管制;环保部门严格监控,哪怕噪声已在“55分贝”一级标准线下,更不用说公交车改线、公交站点调整、车辆绕行等措施了。

  “这些措施固然出于好意,但是不是真能达到‘以生为本’的效果呢?答案可能要问考生才知道。”15年前参加高考的晓帆女士说,“我们过去考试淘汰率比现在高,但也不会如此劳师动众,上班、看病、回家都要绕路而行,而对考生来说,这样如临大敌、过于宁静的环境也会造成过大压力。”

  全民高考,社会心理失衡表征

  教授:“一考定终身”加速社会焦虑

  据了解,今年我国共有950万人参加高考,广东有近52万考生,双双创下新的历史纪录。考生越多,高考就更受社会关注,社会各界纷纷给考生提供更多关爱,一方面说明了社会“以人为本”的进步,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变形的社会心态。

  中山大学社会学一位教授认为,全民高考是一种社会心理失衡的表征。而这样的失衡,其背后是对考生顺利应试的信心的缺乏;是对青少年困难教育的缺乏;也是社会客观人才评价体系的缺乏。“如果一个高中毕业生在考试过程中还因校外经过的车辆而影响发挥的话,这样的考生即使能踏进高校,但日后能不能甘心坐冷板凳而为社会贡献力量?”该教授说,高考固然是一场重要的“战役”,但不能因此而缺乏对一个高中毕业生最基本的完成考试能力的信任,而去处处营造“无挫折”的环境。

  “一考定终身”的考试制度,以及“唯大学生上”的社会人才评价体系,也加速了全社会对高考的过度焦虑。“比如说,尽管广东高教毛入学率水平已标志其步入大众化阶段,但是上名校、考大学仍然是社会希望中的‘好孩子’所该走的人生路途。”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公共关系学吴教授说,在这样的希望下,不仅考生家长焦虑,政府也焦急,“全社会的眼睛都紧紧地盯着这里,但却忽视了其他‘成才’、出‘状元’的途径。”他说。

  淡化高考,减少考生压力

  校长:政府部门主要营造公平考试环境

  “也许是连日下雨的原因,‘陪考’家长一天比一天少的现象确实存在。”广东实验中学考场主考、校长郑炽钦说,“连家长也渐渐地意识到过浓的‘高考气氛’反而对孩子不利,为什么我们就不能以平常心对待高考呢?”

  记者一连3天的采访发现,大部分考生都认为“全民总动员”大可不必——

  “别说现在已经那么安静的环境,其实哪怕我们平时测验,只要专注地作答,就根本理会不到外面有什么声音。”

  “如果真的紧张这个考试的话,他们自然会早点出门,不行,那就提早两个小时,总可以了吧?怎么会有迟到的人呢?”

  “封路,其实没有必要,年年考试不都这样过来了?爸爸、妈妈、老师如果还送考就觉得更加别扭了,压力会增大很多。”

  出动如此多的人力物力保护高考,还因此使部分百姓的切身利益受损,究竟有没有必要?有学者认为,行政部门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措施的设计与实施时应“淡化高考”。

  郑炽钦也表示,高考最紧迫要做的是在几个重要环节把好关,给考生提供透明、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其他环节应尽量淡化,节约社会成本。”

  图:

  在广州培正中学门口,家长们在小雨中等待参加高考的孩子。王辉杨曦张由琼摄

  考场外家长表情焦灼。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