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遐迩:世界遗产与"永远的遗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1日11:07 东方网

  “世界遗产”像一块“金字招牌”为地方带来源源不断的旅游收入,可是当地方的“申遗”热情在快速膨胀时,四面八方蜂拥而至的游客却已让遗产地不堪重负:最大容量不过万人的故宫一天之内竟涌入十万余众;小巧玲珑的苏州园林内游人如“过江之鲫”;过度膨胀的游客已严重破坏了丽江文化和生态平衡,甚至作为丽江生命之源的玉龙雪山也因游人过多而导致雪线上移……(6月10日《经济参考报》)

  世界遗产是人类共有的珍贵物质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说,世界遗产与不可再生资源一样,都属于有保护地适度开发利用的范围。然而,随着旅游经济的兴起,我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单的31处“遗产资源”已成为全球最具潜力的旅游目的地,诸多世界遗产地正经受着旅游经济快速升温所带来的强烈冲击和挑战。“旅游热”的直接后果无疑是经济效益的不断攀升,但若是只顾经济效益不顾保护世遗,那珍贵的遗产就可能在不堪重负中成为“永远的遗憾”。

  恐怕没有人愿意让世界遗产成为“永远的遗憾”,因为那样就会财源枯竭。但是,在现实中却不乏让世界遗产成为“永远的遗憾”的例子。刚刚过去的“五一”黄金周,很多世遗景点都是人满为患。在景点面对大把钞票满心欢喜的时候,世界遗产却在默默流泪——不用长此以往,他们很快就会成为“永远的遗憾”。试想最大容量不过万人的故宫一天之内竟涌入十万余众,远远超过最佳容量,那不是让故宫尽快成为“永远的遗憾”吗?

  当然,世遗保护不是说说那样简单。在当今的管理体制下,世遗早晚会成为“永远的遗憾”,这不是危言耸听。因为,当下世遗在有关部门那里不是被保护的对象,而是要好好利用的“摇钱树”。如果为了保护故宫,一天只允许进入一万人,那故宫的管理方不“亏”大发了。在财政不投入或投入极少的情况下,世遗管理方都指望门票收入,限制进入世遗人数,岂不是让世遗管理方勒紧裤腰带?所以,一说要保护世遗,就先想到门票涨价也就“顺理成章”了。

  国家文物局世界遗产处副处长凌琳说,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对世界遗产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理论上说应是如此,事实是如此吗?随着假日旅游、休闲旅游、文化旅游等的兴起,中国不少世界遗产景区年收入都超过亿元,这不假,但收入不是充当了世遗的保护经费,而是大多成了世遗管理人员的工资、奖金、福利和地方的财政收入。否则怎么解释以保护世遗为名提高门票之风一阵盛过一阵呢?

  在笔者看来,要不让世界遗产成为“永远的遗憾”,就要改革目前的世遗管理体制,就不要让世遗成为“收款机”。虽然这样会使地方财政少收些钱,但利在世遗利在子孙,这个“代价”是值得付出的。真等到世遗都被糟蹋了子孙骂娘的时候,再想到保护,就为之晚矣。可喜的是,有些明白人已经看清了这一点。一个月以后,当游客再来到地处西藏的布达拉宫旅游时,也许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任意进入每个佛殿驻足观赏了。

  世界遗产永远不能任意开放。

  世界遗产永远不能成为“摇钱树”。

  我们企求世界遗产不再为“旅游超载”所累。

  我们期望世界遗产永远不会成为“永远的遗憾”。


作者:遐迩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