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第八站:溪口镇剡源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1日11:11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第八站:溪口镇剡源村

  窄窄一条小巷,一边是奉化,一边是新昌。

  

第八站:溪口镇剡源村

  剡源村村支书陈土法接受记者采访。

  

第八站:溪口镇剡源村

  王右军庙遗址如今是一片竹林。

  【村镇名片】

  溪口镇,地处奉化江支流剡溪之口,故名。溪口是近代历史名人蒋介石父子的故里,人文景观独特,自然风光秀丽,佛教文化深远,拥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可持续发展小城镇试点镇、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国家森林公园、中国水蜜桃之乡等多项桂冠。雪窦山风景区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蜚声海内外。溪口东枕武山,西挹龟山,北倚白岩山,南向笔架山,群山环翠,剡溪横贯。公路通鄞州、新昌、奉化、余姚,更有新建成开通的甬金高速公路从中贯穿而过。全镇面积379.6平方公里,人口8.6万。

  剡源村,地处溪口西部,南与新昌交界,西与嵊州交界。2004年,剡源村由原来的水碓头村、前岙村和万香岭村合并而成,因地处剡溪发源地而得名。全村常住人口1568人,耕地面积631亩,山林14665亩,经济林720亩,工农业总产值980万元,年人均收入2667元,村级经济收入1万元,经济相对较为薄弱。

  【边界故事】

  风雨夜兄弟情

  剡源村与新昌沙溪镇的剡界岭村交界,这个横跨山麓的小山村在解放后可谓“几易婆家”,在奉化与新昌两地之间几度划归。行政区域的变迁并没有淡化两地百姓浓浓的兄弟情。剡源村与剡界岭村交界处的山麓上游有个单剡岭山塘水库,几十万立方米的清水灌溉着新昌沙溪镇流域的千亩良田。然而,这个水库每逢台风大汛之际发威,遭殃的都是剡源村。

  1998年的一天凌晨,台风带来风雨交加,现在溪口跸驻乡工作站工作的毛孟杰与同事一起参加防台工作,巡逻到单剡岭山塘水库。两人的任务是勘测水库水位,及时给下游百姓转移提供情报。水位不断高涨,两人的心也渐渐提了起来,在顺利完成情况汇报任务正准备转移时,毛孟杰发现溪坑对面新昌地界的一家农户的泥墙正在剥落。“刚刚屋里面还亮着灯,人肯定都在里面!”毛孟杰趟着齐胸深的水向对面摸过去,用拳头砸开了农户家的门。

  就在这时,整间房屋发出一种很怪的响声。毛孟杰不顾一切冲进屋内,连拖带拽,将这家4口人都从梦乡中拉到屋外。不出5分钟,泥房轰然倒地,农户一家感激地跪倒在风雨中。毛孟杰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说:“没什么,我们都是一家人!”

  “中英街”的变迁

  在剡界岭村,有一条小巷被当地村民戏称为“中英街”。记者看到了这样一块门牌:奉化县第二区万香岭乡剡界岭大路第11号,这块门牌应该算得上老古董了。

  剡界岭在解放初期就划给了新昌。在以步行为主的年代,这条剡界岭大路,便是新昌、嵊州两地人进入溪口的必经之路。有趣的是,窄窄的一条小巷,门对门却是两个不同地区的人,路的这边是奉化,对面就是新昌了。住在路两边的村民关系都很好。就在这块老门牌号里面,住着一位81岁的康秀凤老太,她是奉化溪口万香岭人,婆家却在新昌。老太太还保留着奉化溪口的口音,她说,以前这条街可热闹了,现在年轻人都造了新房子,陆续搬出去了,这条街也冷清了。

  如今交通越来越便利,加上甬金高速的开通,这条街便退出了一度繁华的历史舞台。

  剡源文化:寂寞中待新生

  【乡村聚焦】

  “剡溪活水天上来,犹如神龙一百旋,上游几曲弯二道,汇聚溪口降人才。”剡溪富有历史内涵,名扬中外的“浙东唐诗之路”就是从此地起步。诗仙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明月照我影,送我到剡溪”的千古名句。在近现代,剡溪更是见证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抗日爱国将领张学良先生遭软禁时,曾在剡溪泛舟垂钓。

  找寻剡源文化遗迹

  在溪口镇政府提供的“溪口打造生态旅游型新农村”的计划表上,记者看到这样一条“剡溪九曲之旅”:班溪—三石—跸驻—六诏—剡源。

  找寻剡源文化的遗迹,就是记者此行采访的目的之一。从溪口镇出发,沿着剡溪逆流而上,经过大约20分钟的车程,我们来到了万香岭村。在村人的指引下,我们很快找到了王右军庙遗址。“书圣”的祠堂早已变成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据《晋书·王羲之传》和《奉化县志》记载,东晋永和十一年(355年),50岁的王羲之因受会稽郡刺史王述排斥,愤然辞官,从会稽城内迁出,从此隐迹山林。他曾在万香岭写字、牧鹅。

  年过花甲的村民王大爷告诉记者,上世纪60年代初,王右军庙被一场大火焚毁,如今的萧王庙就是基本照着王右军庙的样子建造的,这更加让万香岭的村民怀念那座记忆中的古庙。

  “每年都有很多外地人慕名而来,他们看看王右军庙的遗址就很满足了,曾经有几个上海客人来我们剡源村商讨过共同设立书法学校的事情,应该是冲着王羲之这位大书法家来的,很可惜暂时还没具体操办起来。”剡源村支书陈土法跟记者透露了他们最近碰到的一个“契机”。

  在寂寞中找寻出路

  “奉化别的地方有的,我们村里也都有,比如桃子、银杏、青梅、雷竹、杨梅等。但是跟别的地方相比,我们在农业上不能算太出色,要彻底改变村里经济薄弱的现状,靠这些还没有成气候的东西远远不够!”陈土法向我们介绍起了村里的现状。

  “如今,村子里只有6家个体企业,工业产值450万元。本村的很多年轻人都外出谋生去了!”陈土法说,由于村级财政困难,很多投资项目无法启动。说起这些,他的口气有些急,“比如隔壁村镇都有的矿泉水生产厂,剡源村一直没搞起来,一些上海人、宁波人到我们这里喝到了纯正的剡溪泉水,都说有种甜嫩的口感,可惜我们现在还无法将它变成财富,让剡溪这条‘财富河’白白流过了!”这位老支书的话语中,带着一丝自豪、一丝焦虑,更有一种企盼。

  连接溪口和新昌的省道江拔线从剡源村经过,然而来来往往的汽车很少有在村里停留的,熙熙攘攘之中,剡源古村带给人们更多的是一种“寂寞”。从村口几位老者怀旧的讲述中,记者似乎能看到剡源村一带以前的繁荣景象:从新昌过来的山货、百果由挑夫挑过剡界岭,然后坐竹筏自剡溪顺流而下,水路直通宁波出埠。离剡源村最近的六诏,距离剡界岭5公里,人口500余户,处三县交界,古道向四明、天台腹地延伸,曾有“小宁波”之称。

  站在交通要道的端口,却一直没有得到施展的平台,剡源文化在经历辉煌之后,正静静地蛰伏着,等待着机会的出现。“剡溪下游特别是溪口和萧王庙等地的旅游开发如火如荼,我们正等着这把开发的热火逆流而上烧上来,将我们剡源文化发扬光大!”陈土法的这番话并非没有出处,记者从溪口镇政府了解到,溪口镇在长期规划中,正打算把旅游线路延伸至剡源村,带动溪口乃至奉化西部地区的整体发展。

  搭上“甬金”快车

  驱车出村头,顺着江拔线省道继续向西开,不一会儿就是新昌地界。从两地交界处往新昌方向再开几百米,有一个醒目的交通标志牌:甬金高速公路出入口。

  高速公路总能带给交通闭塞的农村以希望。甬金高速公路的开通,给剡源村带来多大的机遇呢?陈土法给记者举了个例子,以前从剡源村去宁波,要先到溪口中转,现在走甬金高速,到宁波只要短短20分钟,一下缩短了剡源与宁波的距离。

  “如今,农村建设和城里一样充满了竞争意识,我们的竞争对手新昌的兄弟村镇已经下手了!”几经辗转,记者随陈土法来到了一个高低不平的黄土工地,老支书指着不远处正在作业的推土机告诉我们,“新昌沙溪镇已经看到高速公路带来的巨大商机,目前正在推山填沟,打算整出一块平地来,发展工业区和旅游食宿产业。”

  这位老支书告诉记者:“其实,甬金高速一开通,奉化市的相关领导第一时间就来到剡源考察,规划部门也开始介入。土山本身没多大价值,推平了搞活经济,发挥溪口优势,真可以让剡源搭上甬金高速这班‘快车’!”据了解,剡源村也很想利用自身比较靠近北仑港码头的优势,建造一个集装箱的中转站,以此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相信这一切在不久的将来,会给剡源村人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乡村逸事】

  历时20多年育成千亩生态环保林

  1978年的7月30日,对很多水碓头村(现为剡源村的一部分)人来说,是永远难以忘怀的。当时洪水马上要下来了,狂风暴雨中,村支书陈土法挨家挨户去叫村民转移,自己一个人叫来不及了,就叫儿子一起帮忙,分头去敲村民家的门。村民安全转移了,但陈土法永远失去了儿子。

  当记者走进剡源村村委会办公室时,一位胖胖的老人笑容满面地迎上来,一双有力的大手紧紧握住了记者的手。老人就是陈土法。他带领村民用20多年的时间育成千亩生态环保林的故事,至今为村民所称道。

  1983年春节,宁波地区开始推广种植罗汉柏和花柏,担任村支书的陈土法毫不犹豫地联络了10户人家,决定在海拔800多米的荒山“撞天岗”上植树。此后每到造林季节,陈土法等人就向荒无人烟的“撞天岗”进军,咸菜和大米是他们的食物,油毛毡搭起棚子一住就是好几个月。在奋战了3年后,他们在500亩荒山上种下了10万株日本扁柏苗。由于缺少资金,陈土法将最后的500亩山地开发成了薪炭林。如今,这些树的直径大部分都在15厘米左右,最大的有30多厘米。

  陈土法告诉记者,“撞天岗”植树造林的地方是剡溪源头之一,上游的水土是否能保持好,直接关系到下游的水质。剡溪是奉化的母亲河,下游沿岸百姓的生活用水都要靠她。当时,开荒种树的村民与村里订下了承包合同,合同规定,林木收益后,九成收入归村民,一成归村集体所有。大家向信用社贷款几万元,用于购买树苗、化肥等生产资料,在那个时候,个人出资造林的并不多见。荒山绿化了,回报却几乎没有,此时一些村民退出了股份。陈土法告诉大家,这样的造林活动一定能造福子孙后代,古剡溪源头需要这一代人的付出。

  陈土法说,按现在的有关规定,这片树木是不能大批砍伐的,原本指望经过20年生长可用于烧炭的500亩薪炭林,现在也不能烧了,这1000亩山林、2500立方米木材的蓄积量至今几乎没有产出过。陈土法动情地说:“小树苗长成大树,如同把孩子抚育成人,就是法律允许砍树,我也不忍心下手。”去年下半年,曾有客户找上门来买树,起码能收入120多万元,老陈坚决回绝了。

  虽然陈土法为此背上了沉重的债务,但居住在剡溪源头的人们享受到了环境改善的好处:去年奉化比较旱,由于山上植被好,林木多,附近的水库从没断水;下大雨时,山上下来的水很清澈,尤其是在几次台风中,山上没有出现过山洪和山体滑坡现象……

  记者顾霄扬魏萍通讯员纪红深摄影胡龙召石桂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