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修身当先知荣辱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1日12:00 光明网
颜海林

  修身,才能“治国平天下”。《大学》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无论官宦黎民,修身是每天必做功课。而修身当先知荣辱。修身道德责任感只有建立在荣辱观的基础上,才能萌动、产生和发展。“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说明知荣辱是修身不可缺少的品格。荣辱观是人们对光荣与耻辱等道德问题的根本看法和价值判断标准,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内涵,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风气,体现着社会的价值导向和文明程度。胡锦涛同志提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科学定义了新时期的是

非观念、善恶分野和美丑界限,是公民修身向善的行动指南。

  修身责任源于趋荣避辱。趋荣避辱是人的一种固有的社会本能和人格需求。荀子在其《荣辱》中说,“好荣恶辱”是人类的共性。石成金认为,趋荣避辱是“立人之大节”,“耻之一字,乃人生第一要事。”(1)朱熹有言:“耻者,吾所固有羞恶之心也。有之则进入圣贤,失之则入于禽兽,故所系甚大。”《说文解字》对“耻”释为:耻,辱也。从心、耳声。羞愧乃闻过心有所渐而生,故从心。耳为听觉器官,人每因闻过而耳赤面热,故从耳声。《孟子》强调:“耻之人大矣!”“耻”对人而言太重要了。人若一萌邪念,便生羞辱之心;一行恶事,就有愧惧之感,便会因此而停止邪念恶行。因比,趋荣避辱是保全人的思想行为不离道德底线的“防火墙”。故古人言:“耻可以全人之德”。实践表明,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赢得社会和他人的褒誉,他会因此倍感荣耀而得到心灵上的满足,这种满足是任何物质利益享受所无法取代和比拟的。若因行为过失招致社会和他人的贬斥,他会产生一种羞辱感和巨大心理压力,不得不矫正自己的行为。这种对荣的“趋”与对辱的“避”,便成为强化人们修身责任的源泉动力。

  趋荣避辱看似是个人的主观行为,实质上是一种人的社会属性的客观反映。“德者,内也。得者,外也。”“士皆知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任何个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群体环境中生活的,趋荣避辱不仅关系个人的修身品行,而且关系国家命运和他人利益,必然受到社会和他人的关注。在涉及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重大利益问题上,一个人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不能随心所欲,而必须顾及社会和他人的反应和褒贬,进而作出适合自己趋荣避辱的理性选择。“仁则荣,不仁则辱”,“天施之在人者,使人有廉耻,有廉耻者,不生于大辱”,从社会他人角度对怎样趋荣避辱、免受“大辱”指出了途径和界定。正是趋荣避辱的这种社会性,使人们的道德取向和行为不断得到调整,修身责任由此孕育诞生。

  修身道德范于知荣明辱。人们趋荣避辱的社会本能,并非必然能正确规范和调整人们的道德取向,确保社会有序运转。因为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荣辱观是不同的,判断荣辱的标准也各不相同。正如恩格斯所说:“每个社会集团都有他自己的荣辱观。”(2)但同一时代、同一民族对荣辱的判断标准理当一致。“八荣八耻”对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泾渭分明,为知荣明辱指出了方向。人们只有从思想上真正知道什么是荣、什么是辱,才能自觉地规范修身道德,形成齐推为荣之事、同斥为辱之行的合力。

  知荣明辱,道德规范;不知荣辱,道德失范。袁坤仪“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时指出,“可师”与“瓦裂”之分野,就在于是否知荣辱。《孟子?尽心上》云:“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人不能没有耻辱之心,没有耻辱之心的无耻是最大的无耻。管子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顾炎武进而指出:“四者之中,耻为尤要”。不知荣辱,道德沦丧,做人则无以治己,做事则无以治事。人非圣贤,熟能无过?悔过也离不开知荣辱。朱熹说:“人须知耻,方能过而改”。(3)康有为曰:“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之心,若无耻心,则无事不可为矣。”(4)故《国语》告诫:“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为民,无耻害己。民知耻,人类文明才能进步;为官,无耻殃民。官知耻,百姓权益才能保障。然而,当前荣辱颠倒的现象多有存在。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等被视为“傻气古板”。损人利己、见利忘义、骄奢淫逸成了“潇洒荣耀”。《管子》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只是一种大趋势。实际上,富裕不意味着必然知荣明辱。有的人富起来了,却依然践踏公德。要改变荣辱颠倒,关键是用“八荣八耻”明是非,知荣辱,辨善恶,分美丑,规范全民族的修身道德。

  修身实践行于扬荣抑辱。“道德者,行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关键不是坐而论道,而是起而践行,知行合一,将扬荣抑辱付诸实践。一是健全机制提供保障。古人云:“慈于子者不敢绝衣食,慈于身者不敢离法度,慈于方圆者不敢舍规矩”。邓小平同志认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要建立评价机制,使有德者受到赞誉,无德者受到贬斥,营造“荣”是积极奋进目标、“耻”是防微杜渐警钟的浓厚氛围;建立奖惩机制,使荣者有所“得”,耻者有所“失”,弘扬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建立监控机制,让人们对失德行为不耻为、不屑为;不愿为、不想为;不能为、不敢为。二是强化教育固本强基。《礼记?学记》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建立政权和领导百姓,教育理当优先。教育的目的是不断发展人的善良,挽救人的过失。抓好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人心得治,伦理协调,扬荣抑辱就有了坚实的根基。

  三是领导干部示范引路。北宋“闽学四贤”之一的罗从彦说:“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孔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实践表明,“上行则下效”,“上清而无欲,则下正而民朴”,“大臣不廉,小臣必污;小臣不廉,风俗必败”。官德是社会行为规范的风向标,引导和决定着民风。扬荣抑辱,关键在于领导干部率先垂范、身体力行。针对一些党员干部“吃喝冲在第一线,斗志退到贫困线,违纪越过警戒线”的情况,要大力弘扬革命气节。朱自清在《论气节》中说:“气是敢作敢为,节是有所不为”,“要守节,不要失节”。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守住道德之“节”,不失做人之“节”。由此引导群众有所为有所不为:符合道德该干的,必须努力干好;违背道德不该干的,坚决不干。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