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回家国宝”连日热展国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2日09:44 北京日报

  展厅入口处的“子龙鼎”引不少观众驻足。本报记者孙戉摄RJ134

  北京古玩城“海外文物回流厅”展出的“铜鎏金白伞盖佛母像”。本报记者贾同军摄RJ136

  云冈石窟流失的佛首。孙戉摄RJ134

  ▲商晚期的丙簋。▼中秋贴。孙戉摄RJ134

  宋代木雕观音。孙戉摄RJ134

  借着刚刚过去的中国首个“文化遗产日”热潮,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国家珍贵文物征集成果展”开展一周,迎来了2万多名观众。“遗产日”当天就有近4千人参观。

  “都是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国家好不容易给收回来了,得来瞧瞧。”不少参观者怀着这样的想法,在展览现场一端详就是一两个小时。据介绍,展品中的九成都曾经流失海外,国家通过各种途径才使它们回归祖国。

  面对罕世的子龙鼎、《中秋帖》、《伯远帖》,“流失海外文物如何回家”的老话题又引来了新关注。

  揭秘

  子龙鼎“回家”不容易

  1米多高的“子龙鼎”就摆在展厅入口的地方。

  在16盏小射灯的投射下,青铜的色调透着浑厚与悠远。

  专家说,“子龙鼎”是目前已知商末周初最大的圆鼎,因为鼎上刻有铭文“子龙”故而得名。2006年4月,流失海外近百年的“子龙鼎”终于回到祖国。这其中,经过了多少艰苦谈判与博弈,外界很难得知。

  “据传,子龙鼎在上世纪20年代前后流传到日本。当时一个叫‘山中株式会社’的日本公司,大肆在中国收购文物。‘子龙鼎’就是被他们买走的。”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文物鉴定研究室主任张习武说。

  其后几十年里,“子龙鼎”销声匿迹。直到2004年,日本一位企业家在大阪举办了一次私人藏品展,子龙鼎在展览一露面便引起轰动。2005年起,负责承办国家重点文物征集的张习武等人便前往日本,追寻“子龙鼎”的下落。但对方一口报价就是上亿元。

  “他要价太高,我们没法接受。但在进一步接触中,我们发现鼎其实已不在他手中,而且已离开了日本。到哪里去了,我们开始还不知道。”

  张习武他们趁机使出了“冷处理”的办法。“就是搁置,假装我们不想再买了。而且当时也听说还有其他中国人想买,我们的原则是,只要有中国人买就行,不论国家买还是私人买,都是回归。”

  几个月过后,“子龙鼎”突然出现在香港。“我们马上追到香港,大家都是中国人就更好办了。双方见了面,我们积极建议他们以最低的价位出让给国家。”

  六七次赴港商谈、四轮专家鉴定之后,买卖才最终成交。

  回忆

  25种藏书等于全国大学生一年口粮

  国家文物局使用“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购买著名藏书家陈清华的珍贵古籍也在展览上亮相。这也是我国政府所购买的第三批陈氏藏书。

  “陈清华的藏书很有名,当时与天津周书弢先生并称‘南陈北周’。”已是满头白发的国家图书馆丁瑜老先生还清楚地记得40多年前,回购第二批陈氏藏书的情景。

  在周总理亲自批示,重金购买了第一批几十种陈氏藏书后,“1964年,香港又传出陈清华要出售藏书的消息。国家指派文物局和北京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前身)进行收购。”

  书籍从香港运回来的时候,正是丁老去火车站接的站。“那时候有规定,这种珍贵文物不能空运,得从广州坐火车到北京。”丁老说,4大1小,5个塑料箱子,极为平常,但里面装着的18种书籍、7种碑帖却价值连城,其中的《荀子》(台州本·宋刻)是绝世孤本。这批古籍价格是25万港币和25万人民币,这在当时等于全国大学生一年的口粮钱。

  “等把箱子直接运进图书馆,我们打开一看,所有古籍都用陈清华夏天贴身穿的绸裤、汗衫给裹着,就是怕路上有什么损害。”当时,做夹板的樟木料、做匣板的楠木料早就备好了,工人也找来了。书一到,马上测量开始制作。“书库也早确定好了,我们就在四库全书书库中间,开了个小书库,专门摆放这25种古籍。”丁老说。

  释疑

  为何重金收购明清家具

  柜子、方凳、条案、屏风、多宝柜……十来件明清家具也在“国家珍贵文物征集成果展”上露面,让人感觉一丝意外。这些古家具也值得动用国家重点文物征集专项经费,特意从香港的个人收藏家手中回购吗?

  “国家回购文物的视角跟民间肯定不一样。”对此,张习武解释说:“个人和文物公司看重的是文物能不能升值,拍行关心的是能不能拍出个好价钱。”而国家眼中的“珍贵”“重点”文物,是“能够代表国家历史、科技、文艺发展进程,在某一关节点上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在国内博物馆里存量少甚至是缺项。”张习武认为,中国传统家具以其高贵、素雅的风格在世界家具中独树一帜。明清家具传承了中国古代木作工艺的精髓,蕴涵着中国古代力学、几何学的智慧。

  “家具作为一般消费品,老百姓也不珍惜,用坏了就扔了,所以传世的精美家具很少。前些年中国传统家具大量外流。如果现在不加以回购,以后,研究中国的家具史、木作史就得跑到外国去了。”

  “而且,我们购买的传统家具用料非比寻常,都是稀有名贵的黄花梨、紫檀。如果现在不收,再过几年,要想回购的话,价钱得更贵了。”张习武说。

  观点

  文物回流不能光靠掏钱买

  据悉,“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资金”自2002年启动以来,截至2006年5月,累计共实施14个重大征集项目,使用中央财政资金近2亿元,抢救征集了流散于海外各类珍贵文物203件(套)。

  “其实自解放以来,我国政府就一直很关注流失文物的抢救。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外汇极度缺乏的情况下,周总理亲自批示,政府就拨巨资抢救了《中秋帖》、《伯远帖》、《五牛图》等。在专项资金设立之后,这项工作得到更大的重视和关注。”

  张习武说,他们有两个担心,一是东西买不好,买假了;二是好东西从眼皮下溜走。所以,他们的80多位工作人员成天忙着四处调查、通过网络收集线索和资料;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的老专家也不辞辛苦,为他们进行“技术把关”。

  “但国家的经费是有限的,不能光靠掏钱买。我们非常鼓励有条件的收藏家向国家捐赠文物,这也是文物回流很重要的途径。”

  张习武还认为,我国文物流失背景复杂,不同情况应有不同措施。那些“被侵略者抢走的东西,我们应该保留追讨的权力”。

  民间市场:文物回流“水波渐兴”

  当中国政府积极运作回购流失文物时,中国民间也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和实力向身处异国他乡的民族瑰宝发出召唤。

  本月17日,“海外文物回流厅”将在潘家园北京古玩城开张营业。来自北京、香港和台湾等地的10家公司开辟了近千平方米的营业场地——这是一条海外文物回流的新渠道。

  国内买家

  海外“挖货”

  “源古文物有限公司”的老杨去年跑了3趟美国、两趟英国、3趟香港,他的目的地是当地的拍卖行、文物市场和私人收藏家。

  “仕女游春图将军罐,我从荷兰买回来的。”老杨说,之所以叫将军罐是因为盖子形状像将军的头盔。“这是明清时期罐子的一种造型。始见于明嘉靖、万历年间,至清顺治时基本定型,盛行于康熙朝。”老杨认为这个青花罐正是康熙年间的。

  “那个瓷罐出自道光官窑,伦敦买来的。”老杨说,官窑是我国古代由朝廷直接控制的官办瓷窑,专门烧制宫廷和官府用的瓷器。一般说来,官窑瓷器的价格要高于民窑。“你看,这罐子上绘着行龙的图案,豆青色的,所以这个罐子就叫豆彩绿龙罐。”

  老杨介绍的两件“宝贝”如今就摆在“海外文物回流厅”里待价而沽。“伦敦郊区的跳蚤市场上,中国古董多极了,东西甚至比潘家园还多。只要有眼光,就能挖到好东西真东西。”

  据称,“回流厅”里售卖的古董中,大约有一半来自海外。包括元青花、康雍乾官窑和佛像,其中有近30件古董,被主办方称为“稀世之宝”。

  “这尊木观音是宋代的,能保护得这么好,很难得。”观音像的主人桑杰说他跑到首都博物馆看了不少铜的、瓷的佛造像,“但木制的、年代这么久远的佛造像,我没找到。”他这尊观音像,据说是从香港的拍卖会上购回的。

  这座“衣带飘飘”、“眉目慈祥”的木雕观音立像被主人精心收藏在玻璃柜中,柜里还放着一小碗水。“这是为了防止干燥,柜子里的灯我一般都不打开。”

  水往低处流

  货向高价走

  “水往低处流,货向高价走”,这句老话如今应验在中国文物的回流趋势上。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盛世兴收藏的热浪使国内文物市场行情逐年看涨,许多关于中国文物的国际最高成交价格都在中国诞生。

  数字更有说服力:国内十余家著名文物拍卖行中,海外回流文物拍品已占全部拍品的50%以上,回流文物成交额超过全部拍品成交额的60%,海外回流的中国近现代书画成交率保持在90%以上。

  行动的不仅是拍卖行,国内文物公司和私人收藏家也是海外淘宝的生力军。这其中有一定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情感,“但最重要的还是有利可图。”老杨说。

  “国外卖不出价儿,国内出高价,市场自然把文物引回来了。”北京市文物公司的李宏说。

  “经历了各种运动,留在中国老百姓手里的文物极少,我们收不到好东西,挖货很难。那只好到国外的市场上去买了。”老杨说。

  “成立回流厅还有个好处,几家商铺联合起来,可以在短时间内筹集更多的资金。在国际拍卖会上,真和国外大买家较量起来,实力也更雄厚。”古玩城主办方还有这样的设想。

  链接

  民间“夺宝奇兵”首获官方肯定

  在国务院新闻办5月底举行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曾表示国内出现的企业、民间团体乃至于个人参与收购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的潮流的动机和热情是值得肯定的。对目前国内企业、民间团体乃至于个人参与收购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的做法予以了肯定,这是中国文物最高主管部门首次做出类似表态。

  单霁翔说,“中国是世界上文化遗产最丰富的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也是世界上文物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在47个国家的200多个博物馆里有中国文物大约100多万件。”若再加上流落于各国民间的中国文物,有人估计总共有1000多万件,更有人推算总量为1700万件。

  同样是在2002年,国内第一家以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会在北京成立。他们所宣称的主要职责是通过民间渠道,协助政府,促成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回归中国。

  今年“五一”期间,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会牵头举办了“国宝工程海外淘宝行动”,“淘宝团”20名成员辗转东京、横滨、名古屋、京都、大阪等地,与日本收藏家进行交流,在各地文物市场奔波,且大多出手购宝,据称不少购得的文物是有较高经济价值的珍品,其中包括商末周初的青铜三足鬲、宋末元初的龙泉双耳瓶、龙泉袋足鬲。

  尽管也有文物专家对他们所淘到的是否为珍贵文物表示怀疑,但“淘宝团”负责人依然热情不减地表示:“我们下一步将去欧洲淘宝,日程还未定,去之前会把信息收集工作做得更好。”

  本版文字/RJ172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