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9路文明火炬照亮古都郑州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2日10:07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9路文明火炬照亮古都郑州

  

9路文明火炬照亮古都郑州
圣火在文庙中汇合

  □记者夏冰殷淑娟

  “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6月10日上午,郑州市文庙大院内,彩旗飘扬,锣鼓喧天,省会各界代表和800多名“古都郑州文明圣火传递志愿者”相聚这里,庆祝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并正式拉开了郑州市“保护古都、传承文明”活动的序幕。

  活动开始前夕,郑州市委、市政府组织了规模宏大的“古都郑州文明圣火传递活动”。从6月7日开始,来自省会各条战线上的劳模,从郑州商代遗址、大河村遗址、古荥汉代冶铁遗址、登封少林寺、新郑轩辕故里等9处国家级文化遗产保护单位,采集了代表不同时代、不同行业的文明圣火。6月10日上午8时,9名火炬手和800多名保护文化遗产志愿者一起,在郑州市内举行火炬传递仪式,最后,从9处国家级文化遗产保护单位采集到的火种汇集到郑州文庙主会场。

  中共郑州市委副书记、市长赵建才在文庙主会场的讲话中自豪地回顾了郑州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他说,郑州地处中原,历代为中华民族的腹心重地,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文化遗产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在中国,很少有几个地区能像郑州这样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做出如此重大的贡献,也很少有几个地区能像郑州这样,以有限的范围对一个民族的文化禀赋产生几乎是无限的影响,郑州实实在在是中华民族之根、中华文明之源。丰富的文化遗产既是郑州的历史,也是郑州的现在,更是郑州城市文化再创造的出发点。

  活动仪式上,省劳动模范、郑州紫荆山百货大楼营业员郭春霞代表火炬手宣誓:保护优秀文化遗产,传承千年中原文明,守望民族精神家园!珍爱祖国文物,营造保护环境,建设古都郑州!

  随后,36响礼炮陆续响起,从9处人类历史文化遗产撷取的9束火炬汇合在一起,共同点燃了放在文庙大成殿前的古都郑州文明圣火。

  圣火在激情中传递

  6月10日,从郑州商代遗址、新郑轩辕故里等9处文化遗产单位采集来的文明火种,由9位劳模担任火炬手,在800多名志愿者的护送下,从省会东西南北4个地点同时起跑,最后传递到郑州文庙主会场。

  当天上午8时,在郑州市动物园门前,当“古都郑州文明圣火传递仪式开跑”的命令下达后,100名大学生身穿印有文化遗产标志的白色T恤,在省劳模、郑州紫荆山百货大楼营业员郭春霞的带领下,迈着矫健的步伐向目的地出发。

  这是一支全部由郑州牧专的大学生们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充满了青春的朝气。在长跑的队伍里,大一学生张海旺自豪地说:“郑州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保护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神圣义务。”

  从郑州市动物园到郑州市紫荆广场,2.2公里的路程,志愿者们只用了17分钟时间。

  在紫荆广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郑州市供电公司职工原阳从郭春霞手持的火炬上点燃火炬,带领志愿者们继续向目的地跑去。

  在当天的传递活动中,从郑州

  市博物馆门前出发的是另一支队伍。

  当天上午8时,在郑州市博物馆门前,举着火炬的商业大厦职工、省劳模海春生带领102名来自郑州纺织专科学校的大学生准时出发。

  8时20分,海春生带着102名大学生志愿者跑到郑州市大学路和中原路交叉口。在那里,另一位火炬手、来自郑州颈肩腰腿疼医院的劳模白杰已带着另一批大学生志愿者整装待发。从海老师的火炬上引燃火种,白杰带着队伍向二七广场跑步前进。

  8时40分,白杰的队伍到达二七广场,等在这里的管城公安分局副局长、曾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的陈艳芳点燃了手中的火炬。8时55分,陈艳芳举着火炬来到文庙广场,已先期到达的其他火炬手和志愿者纷纷摇动手中小旗,发出热烈的欢呼声。

  圣火从文明中采集

  冶铁遗址的工业圣火

  □记者夏冰

  6月7日上午,在郑州古荥镇汉代冶铁遗址,冷却了2000多年的二号冶铁炉内再次燃起熊熊大火。省劳动模范、郑州紫荆山百货大楼营业员郭春霞在这里采集了古都郑州的第一束文明火种,从而拉开了“古都郑州文明圣火传递活动”的帷幕。

  位于荥阳故城西门外的汉代冶铁遗址,是汉代河南郡第一冶铁作坊,也是全世界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冶铁遗址,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它集中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和文明之光,是我省悠久历史和璀璨文化的代表。

  荥阳故城的硝烟战火

  6月7日中午12时,采集火种的劳模们来到荥阳故城外的西城墙遗址处。饱经数千年沧桑的古代名城荥阳,如今只剩下一段残垣断壁还在述说着昔日的辉煌。

  城墙上是茂密的树木,城墙外是丰收在望的桃园。在城墙下面,郑州市供电公司职工、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原阳手持凸透镜,用聚焦的方法采集来自太阳神的火种。时间在一分分流逝,聚起的光点越来越亮,渐渐地,凸透镜下的树枝上升腾起了越来越浓的烟雾,最后跳跃起炎炎的火苗。

  建于战国初期的荥阳故城,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中原最早建立的城市之一。这里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西山古城上的文明圣火

  6月7日下午1时,采集火种的工作人员来到郑州市北郊。距今5300多年、中华始祖黄帝的统治中心、号称中华第一城的西山古城,曾经耸立在这里。在西山古城遗址,郑州市商业大厦职工、省劳动模范海春生手握凸透镜,小心地引燃了地上的树枝,采集到了这座具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古城的火种。

  郑州市文物局工作人员介绍,西山古城是中华始祖黄帝“国有熊建五城”的城址之一,是黄帝统领下的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山古城遗址是我国迄今发现的历史年代最早的古城遗址。

  千年古刹的佛家香火

  巍巍嵩山,树木葱茏,千年少林,香火缭绕。6月8日上午11时,在少林寺雄伟的大雄宝殿前,两吨多重的大香炉里点燃着26支近两米的宝香。郑州市颈肩腰腿疼医院职工、郑州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白杰双手紧握火炬,轻轻凑到一支喷着火焰的香烛上,点燃了手中的火炬。

  作为闻名中外的古寺,少林寺不但以其1500多年的历史,以其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被誉为中国佛教的禅宗祖庭,同样以修身护寺的少林拳奠定了在中国武术界的显赫位置,成为展示河南形象的一张名片。

  一位观看火种采集仪式的僧人说:“能让千年少林的佛家香火融入到古都郑州的文明圣火中去,我们佛家弟子非常高兴。“

  轩辕故里的拜祖之火

  “始祖功德盖天地泽被九州,华夏文明灿古今誉播八方”。6月8日下午3时,在位于新郑市区的黄帝故里,前来朝圣的人们络绎不绝。在“人文始祖”的大殿前,一个鲜艳的“古都郑州文明圣火传递仪式采火点”的条幅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众人的注视下,郑州市十一中物理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汪朔将手中的火炬凑近炎黄子孙敬献的香烛上,采集到了十亿华夏儿女的拜祖之火。

  在来自不同地区的黄帝后人的鼓掌声中,采集到的圣火被劳模们带到了古都郑州。

  蒸汽机车的革命之火

  威武庞大的蒸汽机车,燃烧得红彤彤的炉膛,呼呼响的燃烧声,6月8日下午,郑州市公交公司职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徐亚平举起手中的火炬,从这辆全国最后的蒸汽机车炉膛内,采集了我国最古老的火车锅炉之火。

  “郑州是一个具有光荣传统的城市,震惊中外的二七铁路工人大罢工就发生在这里。而眼前的这辆蒸汽机车,是新中国成立后生产的最早的机车,也是郑州铁路局最后一辆退役的蒸汽机车。从这里采集圣火,目的是为了牢记先烈业绩,继承革命传统。”郑州市文物局的工作人员介绍。

  商代先民的原始灶火

  3600多年前的商代城墙,静静地伫立在21世纪的今天。城墙下,一个原始的泥土灶台,上面架着原始的两耳铁锅,灶膛内,秸秆火烧得正旺。6月8日下午,78岁的郑州市民崔汤老先生,正演示着3000多年前先民最古老的一幕。

  河南送变电公司职工、郑州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刚手握火把,从这个最原始的灶台里,小心翼翼地采集最古老的原始灶火。

  “郑州商代遗址是商朝开国之君商汤建立的第一个国都。”郑州商城遗址保护管理处处长宋秀兰介绍,郑州商代遗址已有3600多年的历史,号称中华第一都。在悠久的商代遗址上采用最原始的方式采集灶火,是为了体现先民的生活方式,也是为了展示郑州古老、灿烂的文明。

  大河村里的钻木取火

  夕阳西下,在郑州市东北郊大河村遗址模拟村内,两位21世纪的现代人,一人紧按着脚下的圆木,一人用一根两米长的木棒在圆木上飞快地旋转,一圈两圈……很快,圆木槽内升起了烟雾,最后,火苗腾空而起。6月8日,在大河村遗址,郑州市锅炉厂职工、郑州市劳动模范林宪州用先民最古老的取火方式——钻木取火,采集到了这次文明传递的又一束圣火。

  郑州大河村遗址博物馆馆长李建河说,大河村遗址是一处包含有仰韶、龙山和夏商时期文化遗存的大型古代聚落遗址,是郑州人类历史的一个源头,大河村先民曾在此延续居住长达3300多年。

  李建河说:“今天钻木取火,是为了重温先民的生活场景,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小双桥遗址的太阳圣火

  6月9日,圣火采集人员来到郑州市西北郊的石佛镇小双桥村南部,架起凸透镜,点燃脚下的木材,采集到了商代先民居住地的文明火种。

  据介绍,小双桥遗址的文化年代相当于郑州二里岗上层二期,这里发现的朱书陶文,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商代最早的书写文字,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一脉相承。

  相关新闻

  郑州传递圣火火炬引人注目

  □记者夏冰

  本报讯6月10日上午,在古都郑州文明圣火传递活动中,承担圣火传递任务的火炬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组办方负责人介绍说,这是一个不惧风雨的高科技火炬。

  此次用于文明圣火传承的火炬是由十运会火炬生产商中山华帝燃具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生产,它采用全新智能感应与点火系统及燃烧器结构,应用了先进的电脉冲点火方式、防熄火保护装置、电磁阀部件,保证火炬“防风挡雨”,而且重量不超过1公斤,具有科技、人性、安全、可靠四大特点。

  传递圣火的志愿者队伍到达郑州市二七广场首席记者孙海涛记者杜小伟李文波摄

  工作人员在大河村遗址钻木取火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