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新京报:死亡之组的重新定位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2日10:37 中国新闻网

  世界上本没有死亡之组,踢得牛的球队多了,也就有了死亡之组。按照传统的说法,死亡之组应当分成两种类型:一是小组中绝大多数球队的实力都相当出色;另一种是四支球队实力都不是最强,但水平极其接近,任何一支球队都有可能成为小组第一,也都有可能小组垫底。

  似乎近几届世界杯赛都有死亡之组一说,1986年的西德、乌拉圭、苏格兰和丹麦;

1990年的E组西班牙、比利时、乌拉圭和韩国;F组英格兰、荷兰、爱尔兰和埃及;1994年的意大利、墨西哥、爱尔兰和挪威;1998年的西班牙、保加利亚、尼日利亚和巴拉圭;2002年的阿根廷、英格兰、尼日利亚和瑞典;以及本届的阿根廷、荷兰、塞黑和科特迪瓦。这么多强队被抽到了一起,想想都令人热血沸腾。

  最有资格称得上群英会聚的是1982年的小组赛第二阶段,阿根廷、巴西和意大利三支传统强队碰在了一起。但这是凭借着他们在小组赛第一阶段的成绩来进行排名的。说他们一起陷入“死亡”,其实不是他们当时的实力指数和运气指数之和,而是他们几十年积累起来的名气给了舆论炒作的噱头。

  但名气这东西也是一种武器,一种足以在心理上给人以威慑的武器。比如说今年的C组四支球队,阿根廷、荷兰、塞黑和科特迪瓦,在第一场比赛开始前,人们都还在为他们捏着一把汗,为阿根廷,也为荷兰。但是开场哨音一响起,两支世界排名稍低的球队就露出了马脚。科特迪瓦人在场上如同散步,不是因为踢得太自如,而是下脚太恭敬,突破也变得缩头缩尾。而在“仇人”荷兰面前,塞黑人也并未见得有大开大合,直上直下。单从场面来看,他们并不比哥斯达黎加和厄瓜多尔强多少。

  “死亡”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决心。尤其是对于球星相对稀少,志在冲击的球队来说,他们更需要的是这种破釜沉舟的精神。很可惜,在大家普遍认为的“死亡之组”里,我们并没有看到科特迪瓦和塞黑两队的勇气和决心。

  看球看到这个年代了,所以有必要颠覆一下传统观念:所谓“死亡之组”的两种类型并不科学,它并不比阿Q口中念叨的“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更为真实有用。我们可以很庸俗的说,个个小组都是“死亡之组”,因为你永远别指望一个临时拼凑起来的集合给你带来一个又一个轮番拼命死磕的好戏。倒不如某一支球队死磕的精神更令人震撼。当你眼中闪烁不出“死士”般的光芒,你还有什么资格说自己身处死亡之组?

  四个人中,总有一个好汉,也总有一个是孬种,这道理就如同“三人行必有我师”一样自然。当其中有两个人是孬种时,那么另外两个人就可以率先高唱“好汉歌”了。

  其实世界上并没有“死亡之组”,只不过是大家随口说说罢了。世界杯举办了这么多年,之所以到了最近20年才出来这么一说,纯属人类文明进化的结果。那么,当大家都觉得这种说法无聊,它也就随着“蹴鞠”等词汇一样,写进足球历史教材中了。(徐显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