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高考是个筐,啥都往里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2日12:00 光明网
赵登岩

  《法制晚报》与某网站教育频道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有七成考生为提高高考成绩而服用了药物和保健品;六成打算服用保健品的考生认为,兴奋剂比补脑药品更有效,更有甚者竟有七成考生愿拿服用药物的负作用来换取高考分数的提高。(《法制晚报》6月5日)

  一进六月,关于高考的新闻便层出不穷:有耸人听闻的20万元上清华、北大;有扑

朔迷离的高考答案网上叫卖;有令人啼笑皆非的“裸考”新名词;有为给孩子“陪考”不惜重金租赁“高考房”的考生家长,甚至连隔壁大娘家自产的鸡蛋也因“能提高考试成绩”而身价倍增。如今,又有如此之多的考生愿意拿自己的健康去换取那些也许永远都换不回的考分。听了那么多关于高考的奇闻怪谈,目睹了那么多“考前荒唐事”,笔者再一次领略了高考带给这个炎热六月的疯狂,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这种疯狂背后的畸形高考。

  笔者不禁要问,我们的高考到底怎么了?好端端一个人才选拔机制怎么装了那么多乌七八糟的东西?究竟是什么让高考变得再不像“高考”?问题的答案绝非我们通常所热衷于指责的高考本身,而是大部分人面对高考时的心态。

  高考还未到,家长就开始恐慌,考生就开始恐惧。原因何在?因为他们都把高考视为改变命运、不可替代的转折点,恨不得把所有的赌注都压在上面,并不无坚定的认为:是“王候将相”还是“凡夫俗子”此一战便见分晓。事情真是这样吗?显然不是。这是对高考之于人生命运关系的过分夸大,是对高考神话不切实际、根深蒂固的顶礼膜拜,是对高考功利色彩看得太重的畸形心态。也正是抓住了考生及其家长、甚至整个社会范围内普遍存在的这种心态,才有了投机钻营者的乘虚而入,才有了学校与学校之间升学率的盲目攀比,才有了考生极其家长面对高考时的胆颤心惊和病急乱投医。

  如此往复,便形成了一个十足的恶性循环,也造就了一个乌烟瘴气的高考环境。

  事实上,高考这部“经”没出问题,在一个更加进步的人才选拔机制产生之前,仍有其继续存在和被使用的价值。我们总是习惯于把高考想象的无所不能,乐于把那么多和高考无关的东西强加在它头上,才使它看起来是如此的千疮百孔,因而备受争议。

  因此,善待高考吧,让那些污浊的、和高考毫不相干、乱七八糟的东远离高考,还高考一个清净,也还我们一个清净。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