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为什么“指标”容易生“怪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2日15:37 云网

  李仕春

  据《民主与法制时报》6月11日报道,为完成法院规定的结案数,黑龙江省海伦市人民法院基层法庭在没有正式受案的情况下,自交诉讼费,凑人名,自按手印,伪造案卷凑数。该法院开始“做卷”的当年,就被授予“全市人民满意的法院”称号。

  但凡涉及到考评考核,指标往往会成为炙手可热的“杀手锏”,金融部门有“存款指标”,教育部门有“升学指标”,经济部门有“招商引资指标”,如今法院又冒出了“结案指标”……作为定量考评的方法下达指标,原本没有错,但为什么指标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怪胎”呢?

  笔者以为,其一,指标成了当下唯一的考核取向,“数字”能营造一种欣欣向荣、歌舞升平的假象。上级部门考核也是只将目光盯在指标上,这种只认指标不看实际的结果,让一些基层热衷于“临时抱佛脚”,大搞指标“大跃进”,“泡沫经济”、“数字政绩”甚嚣尘上;其二,上级指定的指标在层层加码下扭曲,不符合基层实际。指标应该是在科学论证、充分调研基础上制定的预期目标成果,它的作用应该是促使基层部门摆脱盲目性、随意性,做有压力,干有方向。但现在一些指标的出台,往往是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决策的结果,一级给一级加码、一层给一层提压,而且成了“滚雪球”,一年比一年攀升。

  要摆脱这种指标“怪胎”的尴尬,上级部门要多往下跑,摆脱“唯数字论”,在进行定量考核时,更要注重对基层实际的定性考核,同时还应积极听取下面的声音,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科学预测,避免“想当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