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专家:“沉寂”的长三角需要再度激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2日20:59 新华网

  区域问题专家徐长乐直言:面对南北两大区域的强劲态势,长三角应以更主动的姿态重新激活相对沉寂的局面。目前,有两大现实可行的激活举措:一是以贯彻落实“十一五”规划作为切入点,在制度安排上快速跟进;二是在区域自主创新方面率先破题,健全完善合作共享机制,打造长三角的核心竞争力

  新华网长三角频道6月12日消息 徐长乐,区域问题著名学者,华师大长江流域发展

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国家发改委牵头的长三角“十一五”区域规划编制工作的专家组成员之一。

  面对近期国内热点区域的强劲态势,长三角将如何应对?徐长乐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提醒说:区域板块的风云涌动、全面开花,表明我国区域战略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长三角应有更主动的姿态,重新激活最近两年相对沉寂的局面。

  环渤海湾将后来居上

  天津滨海新区“特区”身份的确立,是中国区域战略棋盘里的一步关键落子,也是环渤海地区的一体化进程的破题。

  中国的区域板块中,素有“三大区域”之说,即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但客观而言,目前还是“两翼齐飞”而非“三足鼎立”。环渤海地区的经济总量与发展势头,与前两“角”不在同一档次。

  与长三角和珠三角不同,“环渤海”经济圈还不太成形。这从其名称的争议就可看出。在学术界,至今还有“京津冀地区”与“环渤海湾地区”之争,两者的“圈”界边缘不同。这一区域坐而论道十数年,一个重要原因,是始终没有解决好北京与天津这两个双中心的角色分配。

  现在,国家激活天津滨海新区,并将其功能明确定位为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使其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门户。这一决策,无疑是个强大的助推力,因此,对这一区域的经济发展,值得人们期待、看好。

  之前困扰这一区域发展的城市功能定位问题,将随着新规划的制订与细化而随之解决。事实上,首钢的搬迁已发出一个重要信号,它意味着北京长期以来形成的制造业中心开始有意识地弱化并退出,而滨海新区乃至天津将更多地承载起港口经济、制造业基地的作用。这就勾勒出区域整体分工合作的大体轮廓。

  尽管在改革与发展的路径与抓手上,滨海新区与浦东新区、环渤海地区与长三角地区一定会有很大的不同,但本质上,他们仍属同一类型。所以,天津方面经常说要把滨海打造成北方的“浦东”,这不单纯是比喻,自有内在的同质性。

  至少三五年之内,滨海新区和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还不足以对长三角地区构成实质性的竞争态势。长三角的竞争实力在上世纪末赶超了先发12年的珠三角,后来居上这一幕会不会在数年后再次上演呢?后发,自有后发的优势。

  “泛珠”新走势值得细思量

  眼下,更值得长三角睁大眼睛打量的,还有泛珠三角的动向。

  3年前,当体量庞大的“9+2”格局的泛珠三角横空出世时,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一种“姿态”,其政治意义远大于经济意义。按照当时的理解,我认为“泛珠”的最大亮点在于制度创新。

  目前,“泛珠”打起了“东盟”牌。这样一个新举措,大大提升了其在全国区域战略中的地位。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中,珠三角,抑或是泛珠三角,虽然声势轰轰烈烈,且毗邻港澳而地位独特,但终难免“偏居一隅”之尴尬。如果将它置于中国—东盟—亚洲的版图中,这一区域的重要性顿时凸显起来:既是我国积极参与东盟合作的前沿桥头堡,也对这一区域的市场拓展提供了很好的支撑。

  可以肯定,随着与东盟的对接,“泛珠”的合作重点也将出现变化。经济的外向性特征将会越来越明显,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拓展与结合会有突破性进展,出口的拉动力会加重,城际、区域际、特别是国际间的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共建项目将会增加,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会引入国际资本……这都对“泛珠”的区域合作格局产生实质性影响。

  如果说,从京津冀抑或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可能会更多地看到长三角的影子,那么,“泛珠”与长三角则完全是两条路线、两个版本。

  从一体化的形成过程看,长三角是“自下而上”,“泛珠”则是典型的“自上而下”,这难说孰优孰劣。就一体化的基础而言,长三角更扎实。但是,就制度安排而言,泛珠三角的协调层次之高、中央各部委的直接介入力度之大,为长三角所不及,也是两个区域间最大的差距。

  从3年前横空出世,到今天全面对接东盟,3年定位之变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恰是一种区域合作的国际性战略眼光,看到的是审时度势、乘我国积极参与东盟合作国家战略之势而上的机遇把握能力,看到的是一个强有力的制度安排下带来的决策反应与执行效果。

  这值得长三角深思。尤其是在长三角最近相对沉寂的时候。

  长三角必须尽快“激活”

  有人把长三角的相对“沉寂”,归咎于它没有“泛珠”那样的体量,没有因其特殊区位而获得的更多来自更高层面的支持,归咎于它最近没有类似天津滨海新区这几天的“大事”,甚至认为,这种沉寂,是一种高调过后的低调、激情过后的理性,渐入深水区后的步履迟缓。

  这有一定道理。但并不意味着,长三角的再度激活只能等、靠、要。相反,它完全可以主动地找寻到激活自己的敏感点,在更深的层面上实现突破。

  摆在眼前的一个激活点,就是长三角能否把实施“十一五”区域规划作为切入点,形成更强有力的制度安排,以便更好地落实、执行、监管规划。过去的两三年中,各个职能部门间签订的数不胜数的合作宣言、协议,现在有多少人在问津?是如何在执行?这种只注重“上文”而不关注“下文”、只重视“提出”而不追踪“落实”的现象,其实也是长三角近两年趋于“沉寂”、缺乏亮点的一个因素。我们能不能通过立法形式,赋予区域规划的法律地位,把合作模式固定下来;或者,成立一个更高级别、能够有协调能力和约束力的类似“长三角规划与协调发展委员会”之类的职能机构?

  其二,区域自主创新体系能不能率先破题?自主创新是国家在“十一五”期间的一个主旋律。对于长三角来说,这方面的基础条件优于其他区域,无论是产学研的结合,还是企业整体研发能力,或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整体实力。遗憾的是,长三角目前的创新工作多是各自为战,在合作与共享上做得相当不够。好在苏浙沪高层已经就此达成了共识,并把“科技创新”列入了由三省市省市长亲任负责人的四大重点合作领域之列。如果长三角能在这个大题上有所突破,有所建树,不仅对区域发展的整体进展是极大推动,同时,也给其他区域提供了一个范本。

  总之,无论是从区域整体发展来说,还是应对风起云涌的国内各大区域,长三角都应该找到激活自己的举措。

  相关新闻: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