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替考事件反映基层地区高中的生存危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3日10:21 南方报业网

  中国观察之郭巍青专栏

  有一篇网文搞了几项虚拟的预测,其中一项是,几年之后,全体参加高考的学生要接受尿检。之所以有这种“幽默”,据说是因为已经有考生在吃兴奋剂。是否真有其事不得而知,也许聊可安慰的是,“考场干净”的主要威胁还是来自低科技而不是高科技。今年高考第一天,有一位勇敢的高二学生打电话向中央媒体举报,陕西省洋县中学有老师私下动员

组织高二的优秀学生代替高三学生参加高考。举报的第二天,洋县考场上有几十名考生突然缺考,情况耐人寻味。

  洋县中学的替考丑闻虽然没有高科技含量,但它可能触动更难解决的深层问题。要害在于,替考是个人行为还是组织行为?举报人很明确指出,替考者都是由老师发动和挑选的,暗示了这是组织行为。而对此事“极为重视”的当地政府官员认为,“无明显证据”证明事件涉及学校或相关单位,现在只能说是个人行为。

  但是当地官员难道可以肯定,有“明显证据”证明了是个人行为吗?进一步说,是考生的个人行为,还是老师的个人行为?稍有经验即不难看出,纯粹个人行为的可能性很小,纯粹的考生个人行为更是几乎不可能。这是因为,准考证的发放是有严格程序的。然而现在出现了很多替考者,他们的准考证不是街头花钱买的“假的假货”,而是从学校老师那里发出来的“真的假货”。仅此一点,还能说是个人行为吗?

  行为必然有动机。个人如果作弊,其动机是大家都能想象的。但如果是组织行为呢?或者是组织默认、组织怂恿、组织暗示的行为呢?组织为什么要这样做?答案是,县级教育系统,特别是其高中,遇到了生存危机,具体来说是遇到了生源危机。有两个因素对县级高中的生源发生影响。一个是教育致贫的阴影下农村生源的流失,一个是出现了高中的兼并,也就是好的高中“吃掉了”不好的高中的生源。在这两个因素的夹击下,实力不足的高中必须提高自己的高考上线率,才有可能吸引生源,才有可能收到学费。在生存危机面前,不择手段就会出现。

  因此,洋县中学的替考丑闻,令人忧虑的不是考生个人、老师个人甚至官员个人的作弊与腐败,那都是道理清楚并且有解决办法的。令人忧虑的是,在基层,在相对落后的地区,高考已不仅是考生个人前途的问题,它与学校的财政和命运、与当地政府的形象和政绩都挂上了钩。一旦如此,高考的伦理基础就改变了。它不再是对学生个人学习成就的考核,它成了一个学校、一个地区向上竞争教育资源以及其他资源的一种博弈策略。既如此,考试的程序公平就失去意义,兵不厌诈、胜利是唯一的道理等等,才是对的了。

  负载了如此多的其他考虑,高考因此变得多么沉重。这一切,都与地区发展不平衡有关,与教育资源分配上的不公平有关。这样说,并不是要为那些破坏制度的行为开脱。而是要说明,一种不公平的发展,可能会引发多么严重的问题。高考制度本身在改革,例如有高校自主招生的试验。但是洋县中学的替考丑闻提醒我们,所有的改革是不是有利于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公平呢?如果条件好的学校和考生可以更“人性化”进入心仪的大学和专业,而类似洋县这样的地方,考试日益与更沉重的考虑相结合,那么原本有的差距是缩小了呢还是进一步拉大了?

  洋县中学的替考丑闻已经败露,查清真相,处分责任人,相对而言并不困难。难的是,怎样拯救那些本来学习优秀却又误入歧途的替考者,怎样使他们重新相信高考是公平的制度,怎样使高考不至于继续沦陷成为使人“道德向下的竞争”。换言之,要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这是最重要的着眼点。因此,成年人之间的相互推诿责任,才是最坏的结局。

  (作者系中山大学教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