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复兴汉服:文化认同的焦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3日12:00 光明网
廖保平

  最近,汉服运动可谓轰轰烈烈,借汉服以复兴传统文化的声音不绝于耳。为此,我写过两篇冷观的文章,结果象捅了马蜂窝,被蛰得鼻青脸肿。因此,再写这篇文章,就冒了再次被蛰得鼻青脸肿的危险。

  我接触过一些汉服狂热者,他们对汉服表现出一种近乎信仰,哪怕就是变成外星人也要支持汉服的狂热让我惊讶。同时让我意识到,汉服不只是一套几套衣服的问题,背后藏

着一个的密码,解读这个密码或许可以解读现在一些人的文化心理。

  先说说服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力图要建构一种社会秩序,他们把这种秩序建立在象征和仪式之上,对象征和仪式的敬服,就是某种秩序的建立,反之则陷入无序混乱。象征和仪式要借助某些工具或手段,比如服饰、称谓等等,其中服饰被看得尤其重要,服饰象征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和修养,也制约着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故孔子说“资衰苴杖者不能听乐,非耳不能闻也,服使然也,黼衣黻裳者不茹荤,非口不能味也,服使然也”。服饰将人们各就其位,各行其是,整个社会就形成了“垂衣而治”的象征系统。

  正是这种“垂衣而治”的象征,使服饰附带了除遮丑、保暖以外的诸多社会功能。因此,每个朝代的更换,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征服,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改服易冠。改服易冠既表示前朝遗老遗少对新政权的臣服,也有利于新的统治者建立起一套新“垂衣而治”的社会秩序,比改旗易帜艰难得多、深刻得多、尖锐得多。于是在服饰的去留之上才会充满了血腥味,“留发不留人”才会变成别无他途的选择。据说,满清入关后,“大约屠杀了6000万汉人,汉服才在华夏大地上消亡。”可见,服饰关乎国之大运,关乎对新君的臣服与统治的秩序,而不只是两三尺布那么简单!

  可是毕竟满清王朝覆灭了,随着满清王朝覆灭的还有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此后似乎没有人再来一次改服易冠,强制推行汉服或别的服饰,倒是随着西风东渐,随着洋人的坚船利炮打过来,洋装便大行其道起来,一直延续到现在。关于汉服的消亡,这是一段不容忽视、必须正视的历史。

  封建专制覆灭了,但封建思想并不会随之立即覆灭。我不知道那些狂热的汉服拥护者,内心里有没有那么一种重构秩序的封建思想和扬我大汉风范的民族沙文主义,但是我确实害怕他们把复兴汉服弄成一种精神或思想的复辟。

  然后说说汉民族。秦汉时期,随着诸侯国被消亡或削弱,“书同文,车同轨”,分散的区域文化融合成为一个文化共同体,逐渐形成共同的语言、习俗、观念和服饰等等,并出现了整体排他性心理,比如当时出现了“四夷”、“胡虏”的指称,这就在地理和文化意义上形成一个族类——汉民族,同一个族类就有同心向一的价值取向,“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此后中国至少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夏金元及满清四个大阶段的民族大融合。这个融合的过程中,既是其他各民族被“汉化”的过程,也是汉民族被“夷化”、“胡化”、“蒙化”、“满化”的过程。当然,这里所谓的“化”绝不只是温情脉脉的潜移默化,也包括血与泪的斗争。但是,在这个“化”的过程中,各民族文化在碰撞中汇聚成中华传统文化,各民族都为传统文化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再说说汉服。从上面的分析可知,汉服是汉民族的服饰,而不只是汉朝的服饰,如果因了“一个民族可以没有文字,但一个民族不能没有服饰”的缘故,复兴汉服无可厚非,一个民族要保持其独特性,应该在形式上有所体现。但是把穿汉服提升到复兴传统文化之上,我以为有点以偏概全。传统文化十分宽泛,她包括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各个民族创造的文化,自然也包括苗、夷、羯、氏、羌、戎、狄等等各个民族的服饰文化,汉服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以汉服来复兴传统文化,很容易被理解成汉服代表了传统文化,要求55个民族都回到汉民族的传统文化上,会以一个民族的独特性影响其他民族的独特性,这是不符合我国现行的民族政策的。

  有网友说,汉服几千年来一直是国服,传到日本和朝鲜后成了他们的国服,不明就里的人,见人穿汉服竟误以为和服,这也是他们痛心疾首要复兴汉服的原因。在我看来,一方面,这不仅在国内有重树权威的心思,对外,特别是对日本,更含着一种复杂的仇恨心理,更深层的原因则是是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认同的焦虑心理。

  全球化相应地需一些世界标准,必然会在政治、经济、宗教、观念、文化等各个层面对各个文化群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冲击,甚至可能摧毁民族文化的特异性。因此,我们所说的复兴传统文化,既是对日益被世界同化的文化现状的不满,也是追求和保护民族文化特异性的精神需求,并时时表现出焦虑心理。汉服被一些人视为涵蕴着华夏文化精神的服饰,也就具有了显示和保存民族文化特异性的功能,故而被力挺而出。

  但是,历史告诉我们,文化的演进绝不只是对立与隔绝,比如佛教传入中国,曾引发过残杀与血腥,但佛教与儒、道也有交流与融汇,催生出新的文化。用历史的眼光看文化,用开放的心态对待独特性,用和平的方式接纳别人,这是全球化下对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汉服的复兴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容不得别人评说,一评说就恼羞成怒,实际上就从文化焦虑走上了文化暴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