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饥饿不是大学贫困生的“必修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3日16:22 浙江在线

  有的大学生中午、晚上各一包方便面,为了吃饱再多兑水,喝带咸味的汤;有个男生中午只买两个馒头,蘸着别人的剩菜汁吃;有的学生月食堂消费只有29元……兰州理工大学每月生活费在180元以下的学生已经接近32%,近5000人,生活费不足120元的特困生有四五百人。该校勤工助学中心的老师说:“我时常面对学生的贫困欲哭无泪。”(6月12日《中国青年报》)

  饥饿,正在成为在校贫困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感觉。兰州理工大学毕竟还是一所有些名气的高校,毕竟还能拿到较多的银行助学贷款,毕竟还能争取较多的社会资助,而在贫困考生更愿意选择的那些稍低层次的学校中,到底还有多少学生在忍受着饥饿求学,让人不敢想象。而这种情况,也并非西部独有,据去年8月17日《信息时报》报道,广东省贫困大学生已经突破10万人,因为贫困,有的学生在校园的垃圾桶里翻捡食物吃,有的学生顿顿吃白饭加盐水煮青菜,有的学生晕倒在兼职的路上……透过一个个饥饿的身影,我们发现贫困生在试图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路途上,是何等的艰辛。

  针对兰州理工大学的贫困生问题,记者在采访手记中写道:美国华盛顿大学、加州大学坚持自定的“逆向歧视”政策——低分优先录取黑人学生;耶鲁大学等50所名校联合宣布“奖贫不奖优”,“高等教育应该担当起更高的社会责任”。道理诚然如此。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耶鲁、华盛顿大学等等,均是民办大学;而我们的大学大多是公立的,也就是说,有着更为根本的公共产品性质。但是,在我们公立的校园里,饥饿正在发生。这只能说明现行的高校收费体制与现实越来越矛盾。譬如,一个农民要用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纯收入供养1名大学生,已经在“两会”上数次被提出,但到现在高校的生均培养成本到底是多少,依然是一笔糊涂账;城乡经济“二元结构”是长期形成的事实,但高等教育的收费标准却一直处于“一元结构”等等。

  正是收费体制的弊端以及助学贷款等辅助政策得不到完全落实,贫困生生活愈加拮据。但是,饥饿不应该是贫困生的“必修课”。相反,真正应该“重温饥饿感觉”的是政策的掌控者。前不久,国务院扶贫办的一位官员说:“这些年我们已经淡忘了饥饿的感觉”,“非常希望更多的人到农村看一看,只有真正了解了农村贫困群体的生活状态,才能受触动、被感动,才能加深对三农问题的理性认识。”(4月4日《人民日报》)三农问题如此,高校的贫困生问题也是如此。体验一下贫困生的饥饿,我们就不会说教育是一种消费,就不会说教育像买衣服。在饥饿面前,任何解释都显得苍白。


作者: 燕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