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面对庞加莱猜想,学朱熹平那样理性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4日01:35 大江网-江西日报

  自陈景润以后,数学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引起国人的关注——6月3日,国际知名数学家丘成桐宣布,朱熹平和曹怀东教授成为破解庞加莱猜想的“最后封顶者”。随后几天,国内各大媒体给予了大量的报道,其中很多评论和报道给人的印象是,这一成果好像已获最终认可,板上钉钉。

  然而,据《华西都市报》的报道,与国内的情况不同,国际数学界以及国外主流媒

体大多反应冷淡,保持缄默,连中国数学会的官方网站对这一成果也至今只字未提。据新华社报道,朱熹平也曾说,“现在还不能说成功,我们的证明还需要历史的承认,需要经过很多人的检验、推敲。”

  朱熹平教授所表现出来的理性让人称道。事实上,关于庞加莱猜想,此前的20多年里,国际上每隔数年就会有人宣称破解,但随后又被推翻,因此,国际数学界对破解庞加莱猜想这类报告一向非常谨慎,要得到主流数学界的承认,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慢慢证明自己的价值,取得学术同行的理解和接受。这个过程快则一年半载,慢则好几年也未可知。

  丘成桐先生以他个人名义向媒体宣布破解了庞加莱猜想,为什么能够引起我们的集体兴奋呢?我想,原因大约有三点:

  一是契合了国民对科学创新成就迫切期待的心理需求。像陈景润那样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后引起全民狂欢的景象,国人已经很长时间无从享受,因此,庞加莱猜想被破解自然会引起国人的极大满足。

  二是媒体在学术报道方面缺乏科学的规范。一项重大成就的报道,在出台前,应该按照国际通行的学术成就报道规则,充分考量国际国内主流数学界的意见,而不能不假思索地将科学家个人的意见和评价当作依据,当作一个既定事实向大众推介。

  三是受振兴数学的功利之心驱使。数学于而今中国学术界而言,处在一个较为尴尬的境地。随着社会风气日益浮躁功利,基础学科对青少年的吸引力日趋下降,使得这一需要“寂寞长跑”的学科面临着动力问题,因此,破解庞加莱猜想无疑被当成了振兴数学的一针强心剂。

  庞加莱猜想所引发的反应,固然振奋人心,但不能不说,所有这一切目前还只是建立在对科学家个人的信誉、勇气的信任上,而非基于规范有序的学术报道程序,因此公众应该对此保持适度清醒。

  而且,对科学家个人来说,正如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刘克峰所说的,“他们敢出来以个人的名义宣布破解猜想,说明把他们的名誉都押在这里,万一有问题,基本学术生涯可能就完了。”而对社会大众,受到重创的则是对科学报道的怀疑、对科学家的信任感和对追求科学真理的信心和热情。这种代价是不可估量的。因此,面对庞加莱猜想,我们应该留有余地,狂热不能替代科学的理性精神。货真价实的东西,绝对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让我们和朱熹平教授一起理性看待这件事。(卢荻秋)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