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一位普通医生的追求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4日02:13 大江网-江西日报

  

一位普通医生的追求
曾吾德始终把解决患者的病痛放在第一位。

  6月13日,腿脚不好、个子瘦小的曾吾德和往日一样,早早来到医院,换上洁白的工作服后就认真查看住院病人的用药和治疗情况,检查呼吸机的设备状况,然后拖着不方便的双腿到病房查房。

  39岁的曾吾德,是吉安市中心人民医院内二科副主任医师。个子瘦小的他,用高超的医术、廉洁行医、甘于奉献和视病人为亲人的爱心,温暖着那些被病痛折磨的患者,受到了患者和社会的肯定,今年他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做个技术高超的好医生”

  双腿残疾的曾吾德从小就深深体会到病患的痛苦并立志学医。1990年从山东滨州医学院毕业后,他在日记里写道:“医生是个崇高的职业,是人间的天使。救死扶伤就是要用白求恩精神去扫除民间疾苦。”

  为了练就一身过硬本领为患者服务,曾吾德不管工作再忙再累,每天都要坚持阅读专业书籍,了解最新医疗信息,补充“新能量”。他先后前往北京、上海等大医院进修学习。每次业务考试考核总是名列前茅。虚心请教,不耻下问,是曾吾德钻研业务技能的一大美德。阅读胸片是呼吸专业医师至关重要的第一课,为提高技术诊断率,只要一有空,他就往放射科、CT室跑,向专业人士学习阅片技能,探讨阅片技巧,提高阅片水平。

  过去,通过呼吸器械对重症患者进行无创呼吸和有创呼吸治疗,一直是当地人民医院一个薄弱环节,成功率极低,不少医生对此产生了畏难情绪。为攻克这一难关,1998年从北京学习归来的曾吾德亲身体验,新买来的无创呼吸机自己先试,调节呼吸机各种参数,体会各种参数下的不同感受,告诉患者如何配合呼吸机进行无创、有创呼吸救治,把不少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突破传统治疗哮喘疾病的方法,是曾吾德长期攻坚的难题之一。一位小女孩患严重哮喘,不但耽误了功课,而且1至3年级从来没有上过体育课。经人介绍,小女孩的父亲将信将疑地找到了曾吾德。在曾吾德的精心治疗下,一年后,孩子痊愈,不但能参加各种体育活动,而且饭量也增大了,脸色也比以前红润了。孩子父亲逢人便说:“曾吾德真是个技术高超的好医生。”目前,经他治疗的哮喘病人,避免了反复发作住院治疗现象,提高了生活质量。

  实践出真知,他的科研课题《降纤酶在治疗良性胸水中的应用》获吉安市2001年度科学进步三等奖;他的论文《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肺呼吸衰竭》获2004年“首届江西青年科学家学术年会”专题会场优秀论文,并发表在国家级医学刊物《实用临床医学》杂志上。

  “病人需求的,就是我们要做的”

  “作为一名医生,要把解决病人的病痛放在第一位。自己牺牲一点休息时间或者受一点委屈,那是其次的。”曾吾德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曾患小儿麻痹症导致双腿致残,走路都困难,但各个科室要上呼吸机,不管是半夜三更,还是刮风下雨,他随叫随到。他宁愿自己多走路,也不愿哮喘病人多爬一层楼。正在住院的病人家属叶建华告诉记者:“他有点残疾,走路都不便,但有什么问题找他,他马上就过来了,而且不厌其烦。为了病人,他大事小事都细致地为病人考虑,这一点我非常佩服。”

  对一些因疾病情绪十分低落的患者,曾吾德及时地做好心理疏导,缓解患者心理压力。正是由于曾吾德耐心细致的关怀,赢得了患者的信赖。一些病人一入院直接点名要曾吾德主管;不少病人病情发作,情况危险时,家属也点名要曾吾德抢救,曾吾德总是热情应诺。科里来了危重病人,不管是否值夜班,他都会实行夜间查房。他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有时抢救病人只能睡上两三个小时。对于曾吾德来说,病人的需求没有上、下班之分,抢救生命没有任何理由可以推脱。有时抢救病人工作太晚了,为了不影响家人的正常休息,他只好与值班医生挤在一张床上休息。为此,有人打趣他说,曾吾德有两个家,一个是宿舍,一个是医院。

  由于信息不通畅,不少医院医生知识没有及时更新,按传统方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病难以达到满意疗效。得知这一消息后,曾吾德心情十分焦急,作为一名呼吸道专业医生,一种社会责任感迫使他下决心解决这一问题。他一边花费大量时间和不少资金制作光盘进行广泛社会宣传,一边主动联系其他兄弟市医院和县、乡医院的医生共同创建“哮喘之家”,定期把哮喘患者组织起来,传授相关治疗常识,同时让患者相互交流治疗体会,扩大影响,让更多的哮喘患者得到新的规范化治疗。目前,已有70位哮喘患者与曾吾德建立了长期治疗关系,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北京、上海一些大医院得知他的情况后主动与他联系,邀请他去那儿工作。他的一位在广东工作的同学,也帮他在广东联系好了一家医院,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丰厚的工资待遇。但他不为所动,一一婉言谢绝。他说,我生在红土地,长在革命老区,就应该为这里的人民多做一些事情,多尽一些义务。

  “他从不接受病人送的红包,没有受到一次投诉”

  曾吾德说,病人的利益高于一切,病人找到我们,是对我们极大的信任,我们要把微笑留给病人,把方便让给病人,把健康还给病人。老区人民目前还不富裕,我们要让他们得到最合理的治疗。

  他总是千方百计为患者设计最好、最省钱的治疗方案。为节省患者的费用,他坚持做到:不必做的检查坚决不做;能用国产药的,就决不用进口药;能用低价药的,决不用高价药,尽量为病人节约每一分钱。

  一次,一位农村患者被他的行为所感动,趁他写病历时丢下一个信封就跑了。他打开一看,这个红包竟是由不少的1元、5元、10元面值人民币凑成的。拿着这个红包,曾吾德心里沉甸甸的。他含着眼泪对同事们说,这是农民的血汗钱啊!拿了这个昧心钱,于心何安?他没有收下,而是加上了200元钱,趁夜深人静的时候,以查房的名义,悄悄地将红包塞到病人的枕头底下。多年来,曾吾德从没有接受病人一次红包,没有接受过一次吃请,拒收钱物数万元。

  曾吾德视病人为亲人,主动替患者排忧解难。一位来自外地的女患者,由于患有严重呼吸道疾病,经常反复发作,这位女患者的丈夫闹着要与她离婚,连看病都是女患者的父亲陪着来的。了解情况后,曾吾德一面安慰父女俩,替患者精心治疗,一面找到患者的丈夫做工作。在曾吾德的悉心关怀下,患者的病情不但得到了控制,而且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也恢复了往日的欢声笑语。女患者的父亲一下跪在了曾吾德的面前,老泪纵横,激动地说:“曾医师是你挽救了我的女儿,是你挽救了这个家。”

  行医16年,曾吾德没有和病人发生过一次争吵,没有受到一次投诉。他用真诚与挚爱对待每一位患者。

  危难险重,挺身而出

  2003年的春夏之交,全国非典疫情进入了严峻时期,不少人都视之为洪水猛兽,惟恐避之不及。面对疫情,曾吾德主动请缨,要求上一线。于是,他有了许多“第一”:第一个上发热门诊,第一个上发热病房,接诊第一例发热病人……虽然第一批前往SARS病房的名单里,并没有曾吾德的名字,但他作为呼吸科的骨干医师,他随时准备赶往最前线。

  5月13日,我省首例“非典”患者聂春兰病情加重,情况危险,省专家组决定让曾吾德担任上呼吸机治疗的任务。面对生死考验,曾吾德毫不退缩。5月14日,曾吾德来到了“非典”患者聂春兰的病房。为了安慰患者,来到病房后,他并不急于上呼吸机,而是像对待普通患者一样,一边和颜悦色跟她聊天,询问病情,告诉她上呼吸机后的不适反应,告诉她只要认真配合很快就能适应,一边给患者接上监护仪,很快就消除了患者心中的恐惧感。由于戴上了防护眼罩,呼出的气流在眼罩上形成了一层水蒸气,加上病人不断咳嗽,给操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痰沫飞溅到了他的身上,他的头部几乎和患者的头部贴在了一块,他面临着被感染的危险。曾吾德仍有条不紊地为患者装上了呼吸机,直至人机适应,患者呼吸通畅,他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时,他全身已湿透了。在治疗非典病人期间,每次查房,他都要为患者做心电图、心肺听诊,及时把第一手资料反馈给专家组。由于曾吾德和大家的共同努力,非典患者终于痊愈出院,实现了“零死亡、零感染、零扩散”的工作目标,取得阶段性的重大胜利。省市有关领导曾多次赞扬曾吾德恪尽职守的良好医德和以人为本的工作态度。曾吾德因而获得省委、省政府颁发的“全省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并被吉安市政府授予二等功。

  作为抗“非典”英雄,他从不居功自傲,仍一如既往为老区医疗事业默默地工作着。他用自己的真诚演绎着一位普通而又平凡的医生的人格魅力。

  本报记者刘之沛文/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