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质疑传统应该缓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4日03:02 中国青年报

  出版社编辑 张同冰

  6月7日《传统教育流行语:从习惯到批判》一文引发了我的一些思索。当今社会处于转型期,也是意识形态多元化时期,人们对一些传统观念进行反思,甚至批判,本无可厚非,但对于诟病传统、怀疑和推翻一切的做法,本人实难苟同。

  我以为民间百姓总结的“笨鸟先飞”、“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打不成材”、“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学海无涯苦作舟”……是人们长期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笨鸟先飞”。我个人理解这里的“笨”,不是把哪个孩子否定了,给他打上“智力自卑”的烙印。这是做人的一种姿态。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其非常特殊的东西,自古以来,人们强调做人处世踏实、不事张扬、低调谦卑、温文尔雅,连文人写信时称自己“不才”等等,这正是中华民族的谦逊礼让、恭敬内敛的美德的体现。

  “不打不成材”,这话有点儿极端,似乎与现代教育尊重人性的理念格格不入,但也不是毫无道理。试想,“五四”时期涌现出来的那些出类拔萃的优秀学者、国学大师,哪一个不是在清规戒律的严格管理和训练中成长起来的?

  “学海无涯苦作舟”。这里的苦不仅仅指皮肉之苦,更指精神层面的大痛苦。在科技方面的发明创造暂且不提,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这似乎是一条颠覆不破的真理。从中国古代的司马迁、屈原、李白、杜甫……到外国的贝多芬、狄更斯、凡·高、肖邦……哪一个不是在肉体、特别是精神方面遭受过让人难以置信的痛苦之后才创作出了流芳百世、经典不朽的传世名作的?

  现代社会的变迁加速了人们思想观念的突变,但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根本问题、人类社会的共同困境、人类对精神世界永无止境的渴求却是亘古不变的。相反,在工业化进程中,我们丢弃和遗失的宝贵精神财富越来越多,人类的恐惧、焦虑、不安也会越来越深。这与我们振振有词、理直气壮的反传统、反真理、反自然难道没有关系吗?

  用祖国的优秀传统观念、教育箴言去激励青少年奋发有为,让他们做对社会有用的人,从而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怎么就错了呢?怎么就“与时代相悖”了?怎么就“不合时宜”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