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邛窑遗址首次挖出40米长龙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4日04:55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国宝“十方堂邛窑遗址”二期考古发掘工作又有新发现

  “这是1987年结束对十方堂邛窑遗址一期考古发掘后,等待了近20年后的再度发掘。”昨日,记者踏进十方堂邛窑遗址二期考古发掘现场时,随行的邛崃市文管所副所长李子

君就兴奋地说道,“十方堂被评上国宝都几十年了,十三个窑包到目前也只发掘了三个。这次二期发掘的1号窑包是规模较大、最为独立的一个!”

  记者昨日在现场看到,巨大的窑包如同一座小山丘,矗立在临邛镇南十方堂村南河南岸。据介绍,从去年开始的二期发掘即将在近日结束,成都考古队此次发掘出来的邛窑遗址,其功能布局完善,尤其是保存完好长达40多米的龙窑遗址更是首次发现,而名扬四海的“邛三彩”再现十方堂,数量、造型之丰富,令人欣喜。

  发现之一:

  独立邛窑,布局完善

  昨日,记者走进发掘现场第一个近50平方米的探坑时,看见一个类似水井模样的发掘物。李所长称,这是水井,古人就地取材,用烧制邛陶的匣钵垒成,因废弃了八百多年,水井已被土方填满。离水井两米之外,记者又看到一个匣钵围成的土坑。据介绍,它是制陶第一步堆放原材料的地方。

  第二个探坑离窑炉较近,据介绍这里是制陶工序拉胚的地点。而窑包之后的几个探坑,李所长告诉记者是炼釉、上釉的场所。“这个邛窑遗址各个布局都相对独立、完整,是十方堂遗址中相对独立的一个!”李所长说。

  发现之二:

  40米长龙窑首次发现

  记者了解到,邛窑的炉窑建造方式以龙窑为主,依托适合建窑的坡度砌筑窑炉。因为1号窑包整个窑炉建立时间跨度从五代到南宋末年,所以现在发掘出来的窑炉基本是建立在当年废弃堆积的窑包之上。

  记者看到,1号龙窑的长度从窑包顶端一直延伸底端,足有40多米长。窑包的宽度为2米左右,由火膛、窑床、烟道三部分组成。李所长告诉记者,保存完整、这么长的炉窑还是首次发现。

  发现之三:

  精美邛三彩再现十方堂

  记者随后跟随李所长来到1号窑包附近的文物陈列室,看到存放架上有好几百件清理出来的邛陶废弃品罗列在此。李所长介绍说,这些邛陶被清理出来的时候都残缺不全,可能是次品,它们包括碗、盘罐、壶之类的生活用具,铃铛等玩具,人物塑像及狗、羊等动物瓷塑。

  在这些邛陶之中,记者又看到了精美的釉下三彩——邛三彩,这些用绿、黄、褐三色绘成图案画、大写画、散点画和斑块纹的邛三彩历经近千年,仍散发出夺目的光彩。而其中有一件器物里的釉里红让人觉得精妙。李所长解释道,这种红只有在烧制温度非常特殊的情况下才会出现,因此是难得的精品。

  据悉,此次考古发掘即将于近日结束,龙窑之上也将搭棚保护。据称,邛崃市已着手邀请北京知名高校制定关于邛窑产业发展的规划,相信恢复邛窑曾经的辉煌、展示邛窑丰富的文化底蕴为时不远。

  本报记者王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