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国因何“高水平博士不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4日05:02 华商网-华商报

  ■郭之纯

  国内学界再遭重磅炮轰。6月12日,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教育部原副部长张保庆批评道:“我们现在高水平的博士生不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书记郭传杰则直陈:“我国学术界人才成长的环境宽严失当,该宽的地方不宽,该严的地方不严,到了比较浮躁、比较肤浅、比较浮夸的程度。”(6月13日《中国青年报》)

  两位重磅人物所指出的现象固然是一针见血,但不知为何,在就其形成原因和应对之策上,却触及不深。为什么高水平的博士不多?为什么学术人才成长的环境会宽严失当?张保庆给出的原因是“导师有问题”,导师水平不够,给博士生指导方向有误,而且有些导师没有科研项目,“没有项目怎么带博士生,这不是瞎带吗?”郭传杰给出的对策则是:“科教管理者应该负起责任,营造一个好的文化氛围。”在笔者看来,如此归咎和建议,好像太过“温柔”和隐晦了些,还是没有打到“痛处”。

  其实,当前高水平的博士少,当前人才成长环境失当,所谓“导师水平”、所谓“文化氛围”等,都只是表面原因。当前学界之所以弊端多多,每况愈下,从论著炮制到项目分配等方面均是一地鸡毛,根子还是在管理体制。

  学术贵在独立和自由,学界贵在有自己的价值体系和尊严标准。但是,由于行政力量对学界的过多干涉,我国的学术迄今都没有脱离行政的襁褓,学界一直被功利思维牵着鼻子走。在官僚体系影响下,要搞“学术”往往需要先弄“权术”———否则你可能就拿不到项目和经费;要做“学人”往往需要先设法做“官人”———否则你可能就人微言轻,得不到支持。

  此风日渐,此毒愈深,已经不仅仅是“学术借力权术”的单向度问题,有相当多的“官人”也开始觊觎学术帽子。张保庆所批评的“很多当官的也要弄个博士头衔”,以及前段时间曾经遭受舆论猛烈抨击的“科研项目圈钱”现象,正是此种状况的写照。

  在这种氛围下,那些只顾在书斋中做研究的博导拿不到项目,从而“瞎带”博士生,于是“高水平的博士生不多”,也几乎就是一种必然。是啊,总共就那么些“粥”,却来了一大堆充数的假和尚,真和尚怎么能不饿肚子?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氛围下,久而久之,真和尚也变假和尚,或以假和尚的标准要求自己,“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地混日子,或许也在所难免。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