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思想界VS文学界:不仅仅是文学缺乏良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4日08:47 金羊网-新快报

  文化焦点

  本报特约记者 陈愚

  5月的网络、纸媒,又一场热热闹闹的论争,以《南都周刊》的《思想界炮轰文学界》和《文学界反击思想界》为主要文章展开。两个标题名不副实,但煽动性强,用词凶猛,

所以易引起注意。

  缘起:中国文学的百年“天问”

  事情起源于在武汉举行的胡发云作品《如焉@sars.come》的学术研讨会,评论界最关心的问题是:文学界缺少什么,当代作家缺少什么。

  这个问题,实质上与对当代文学的一系列追问密切相关,中国当代文学最令人不解的地方在于,为什么中国百年来经历了那么多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一个江山不幸诗人幸的时代,没有产生出任何一部真正伟大的作品?为什么苏联作家在相似的历史境遇中,写出了《日瓦戈医生》、《古拉格群岛》这样的著作,而中国作家却没有一部类似的著作?为什么中国有一个庞大的作家群体,而境内至今竟没有一个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这一系列问题,是中国文学的百年“天问”。

  质疑:文学界“骨质缺钙”

  中国当代文学到底缺少什么?傅国涌先生认为,“我关心的是在这块土地上,吃五谷杂粮长大的小说家中,还有没有人愿意与这块土地共命运,还有没有人愿意关注当下,并承担一个作家应该承担的那一部分。”学者丁东则说:“最可怕的还不只是文学缺乏思想,而是文学缺乏良知。”而哲学学者邓晓芒先生认为,文学作品“里面应当有一个民族的血肉和灵魂,中国文学里面缺的就是这种精神”。

  评论者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把脉,强调的最主要只是其骨质缺钙,丹田气虚,都是一些比较表面化的病象表征,而没有具体指出病症所在。实际上,评论者对当代文学的批评,可以说是“常识”,总结其中的批评,主要有两个,第一,中国文学没思想,这是针对中国文学对现实社会的态度而发的,背后的问题在于,中国文学缺少对现实社会的批判精神,没有实现“文以载道”的理想———因为作家本身缺少批判精神;第二,中国作家没灵魂,这是针对当代文学对个体灵魂的描述而言的,背后问题在于,中国作家缺少对时代精神的把握,缺少描述这个激变时代中人的灵魂煎熬的能力———因为他们自己本身没有充分感受到这种煎熬。

  回应:中国有思想家吗?

  5月26日,《南都周刊》发表《文学界反击思想界:不懂就别瞎说》,报道了一部分作家对评论者的批评的回应。其中,作家陈希我的回应是有代表性的,他说:“请问,你说‘作为作家,对社会要有最起码的独立看法和判断’,你自己有‘独立看法判断’了吗?我想问,这些思想家真的有思想吗?中国真的有思想家吗?中国真的存在思想界吗?只要我们想想这些思想家是在什么样的教育体制下茁壮成长起来的,就明白他们为什么这么令人可悲了。”这样的反驳,真是一语中的。

  而在“文学界反击思想界:不懂就别瞎说”的名目下,却有一篇林贤治先生的批评文学界的文字,其中对中国文学的批评,似乎比此前的报道中的批评更加到位。林先生认为,体制化、商业化,是中国作家存在的两个最大的问题。“第一,体制内的作家,文学院、作协把他们养起来,原有体制的延续确保了他们凌驾于众生之上,与芸芸众生割离。他们是在温室里孵蛋的特殊家禽,是国家供养起来的珍稀动物。第二,大众文化的高度发达,商业社会的基本形成对中国文学的冲击甚大。商业炒作形成了他们的特殊身价。这些作家的存在太优越,声名太显赫,与其实际的文学成就相去甚远。”

  结局:“茶杯里的风波”的悲哀

  6月5日,《联合早报》发表文章《究竟谁丧失思考能力和表达勇气?》,认为这场争论变成一场“茶杯里的风波”。文章说:“1990年代后,市场经济大潮席卷华夏,除了少数满足人们感官刺激和猎奇心理的文学影视产品外,人们对文学和思想领域发生什么事情基本失去了兴趣。原本应该引起社会认真思考的思想与文学的交锋变成了一场‘茶杯里的风波’。”这是思想界文学界的悲哀,也是整个社会的悲哀。

  直到今天,这场争论仍然没有落幕,《南方都市报》正开辟专栏,继续这场争论。中国当代文学在这个时代变局中没有承担起它应该承担的功能,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由于体制化、商业化的写作,大多数的知名作家,仍然沉浸在他们的虚假的光环里,看着他们的小说成为养活一大帮教授、研究生的材料,得意洋洋地做大师状,扮名士样,靠着一帮写《废都》、《兄弟》的作家,一帮明星一样的商业化作家,中国文学是不会有任何希望的。

  (晓航/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