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战地书:六旬老人珍藏22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4日08:50 淄博新闻网

  22年过去了,高绍水一直珍藏着战友孟宪常从老山前线寄给他的战地书,这是他最珍贵的回忆。

  高绍水今年66岁,他和孟宪常的友谊可以追溯到1976年。“那年,我去山东接新兵,把老孟从单县接到了北京。”入伍后,老孟是新兵,高绍水是新兵连指导员,朝夕相处中,性格相投的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1979年,高绍水从部队转业到了博山,在淄博市钢叉厂工作。此时,老孟已调到了团政治处做宣传干事,尽管分隔两地,但两人却一直没断了书信联系。1981年,老孟和在博山水泥厂工作的许桂荣喜结良缘。在博山安家后,老孟和老高两家走动得更勤了。

  “指导员,我要去执行一个抗洪救灾任务,家里的事请您多关照一下。”――摘自第一封战地书1984年,正在博山探亲的老孟接到了部队的一封加急电报,要求他立刻返回部队,准备开往老山前线。这时,老孟刚满一岁的儿子正发着高烧,而体弱多病的妻子又工作繁忙,家里需要老孟。可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带着对亲人的牵挂,老孟什么也没和妻子说就回了部队。

  在烽火连天的中越战场,牵挂着亲人的老孟提笔给高绍水写下了第一封战地书。“我要去执行一个抗洪救灾任务,家里的事请您多关照一下……”“由于部队保密工作的需要,当时老孟不能对任何人说他去了老山前线。在第一封战地书里,他只是隐讳地提到要去执行一个抗洪救灾任务,直到两个多月后,他才来信说自己是到了中越前线。”谈起收到的第一封战地书,高绍水感慨万千。

  带着战友的嘱托,高绍水和妻子隔三差五就去看望老孟的妻子小许。“也就是给小孩买点东西,送点自己家包的粽子,家里有什么力气活我就搭把手之类的,我和妻子主要是从精神上安慰小许,让她不觉得孤单。”提起对小许的照顾,高绍水说得轻描淡写。

  “今天是中秋节,收到您的信得知家里情况以及您的工作和旭东、小花升学顺利,很高兴,真可谓家书抵万金……我们这离国境不远,但这儿气候和北方差不多,只是下雨多些,生活条件还可以。部队估计要明年底才能撤回去……今天是中秋节,风清月圆,思绪万千。

  您已解甲归田,我也思乡心切。望您多保重,工作上能问心无愧,家庭和睦,身体安康为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摘自中秋节写下的战地书在烽火连天的中越战场上,收到亲人朋友的一封书信,那种感受是难以用语言来形容的。

  “老孟后来告诉我,每封信他都至少看了十遍以上。”高绍水告诉记者,为了让老孟在前线安心,他每个月都会给老孟寄去两三封长信报平安,而老孟也每信必复。从1984年7月至1985年8月,在老孟参加中越自卫反击战的13个月里,两人之间的通信超过70封。

  让高绍水遗憾的是,一次意外让这些战地书损失不少。“由于部队的纪律,我写给老孟的信一封也没保存下来。而老孟从前线寄来的信,我一直好好保存着,但我从博山搬到张店时,意外丢失了几件行李,老孟寄来的一部分信件也在其中,现在保留下来的只剩下十几封了。”向记者展示着仅存的十几封信,高绍水有点内疚地说。

  “来信收到了,请放心。知道家里的情况,很高兴,也非常感谢您。我们在前方的人,十分希望了解家里的情况,您的来信对我是很大的慰藉……这里情况没有很大变化,但最近前线气候不好,终日大雾弥漫,不见太阳,潮湿得很。边疆一带气温也比较低,有时还特别冷。军事情况,从目前种种迹象分析,春节前后是不会安静的,很可能有大的行动,今年春节是不能回去了。”――摘自春节前写下的战地书这是1985年春节前老孟在战场上写给高绍水的一封信。“从这封信里透露的情况来看,前线可能要有大行动,当时我不知有多担心。”展开这封信,高绍水告诉记者,虽然老孟在前线主要做政治工作,但仍随时可能遭遇危险。老孟每次去前线了解情况执行任务时,都会对战友交代:“我的东西已经捆绑好了,万一我牺牲了,请把这些东西寄回家。”老孟在前线的13个月里,高绍水是在牵挂中度过的。“约莫着他快来信了,就天天去门卫那里等,生怕他出事。”直到1985年8月,老孟从前线回到了后方,高绍水才彻底放下心。

  如今,昔日的战火已经远离,高绍水和老孟都在张店过着平凡的生活,只有发黄的信笺仍在默默见证着那段岁月和友情。 (记者胡丽萍)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