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体制水平带低博士水平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4日10:02 浙江在线

  “我们现在高水平的博士生不多,是因为导师有问题。导师水平不够,给博士生指导方向有误,不能把博士生带到领域前沿去,这很麻烦。”今天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主办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教育部原副部长张保庆说,“有些导师没有科研项目,没有项目怎么带博士生,这不是瞎带吗?”(6月13日《中国青年报》)

  导师自身没水平,博士生的培养成为“误导”、“瞎带”,这确实“很麻烦”,“

高水平的博士生不多”也就是必然的。不过,如果就此把“博士水平不高”的板子全都打到导师身上,仅仅归咎于其“水平不够”,笔者以为,仍有将问题简单化之嫌,比如,既然“水平不够”,为什么偏偏又能当上博导,并煞有介事地指导博士?显然,这种现象背后体制本身的不合格———水平低下,才是真正的症结所在。

  以现行的博导遴选制度为例,本来,一名高校教师是否有资格成为博导,学术水平应该是惟一标准,然而在目前学术行政化、行政学术化的体制环境下,这样的标准事实上做不到,官位往往是比学位更重要的选任博导的砝码。如此前媒体曾报道的,江苏某高校“膳食科长”赫然登上该校博士生导师的申报名单。———“膳食科长”当博导,那他除了“瞎带”,还能有别的选择吗?

  此外,与博导遴选弊端类似的,还有博士点本身的评选,同样,评选背后的各种关系、公关能力而不是真正的学科水平,往往才是博士点是否成立的依据。这种背景下,华而不实的高校博士点申报热、攀比风,自然很难避免。据统计,仅2005一年,全国各高校申报增设二级学科博士点就高达2700多个,是现有1900多个博士点的1.4倍。如此一来,博士点本身就滥竽充数了,博导的选择焉能不“矮子里拔将军”,让那些本不具备指导能力的人纷纷博导。

  而如果我们再进一步具体从博士培养制度看,其中的体制弊端同样十分明显。比如博士生招生制度,众所周知,现行的博士生招生,导师的自主权其实十分有限———去年,清华大学教授、博导陈丹青因为长期招不到自己想要的学生愤然辞职。再如博士生的评价、考核制度。当前的做法常常是,要求博士生必须在核心期刊发表多少论文,这种明显违反教育和学术规律的做法,导致的结果必然是:学生的学风浮躁,甚至弄虚作假、抄袭剽窃,而很难安下心来做好原本应该是获得博士真正依据的学位论文本身。

  体制水平的低下制约着博士水平的提升,面对这样体制积弊,我们不能再淡然处之。


作者: 张贵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