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救救濒临消亡的民间文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4日10:48 四川新闻网

  自己的文化如果不能陪着孩子们长大,它将是没有生命力的文化、不能生长的文化,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是民族民间文化最好的博物馆!

  文化遗产首先是个体的,其次是地方区域的。正是这一特征,它才具有文化多样性与丰富性。在我个人记忆里,最珍贵的文化遗产来自我的祖母,无论是摇摇篮还是喊母亲给我喂奶,无论是夜晚看月亮还是看到小麻雀在草垛上,她都有民歌为我吟唱。到了春节时候

,无论是打扫庭院还是请灶神或是祭祖,都有传说相伴,都有典故渊源,加上特有的地方文化活动:舞狮子出龙灯唱大戏,我们生活在一个极具文化特色的传统文化氛围中,被它浸润,为它感染,受它熏陶。故乡(安庆)周边山有山的故事,水有水的传说,这些文化遗产只属于我们特定的文化区域,只有在这个区域中成长的孩子才能用心感受得到,正是这样的独具魅力与个性的地方文化,养育了京剧鼻祖徽班,培育了黄梅戏这样的地方剧种,还有桐城派这样影响一个时代的学派,邓石如这样的大书法家,陈独秀这样的思想家,邓稼先这样的大科学家,海子这样的诗人,朱光潜、宗白华这样的美学家、张恨水这样的大作家、赵朴初这样的佛学家、书法家,还有陈长庚、杨小楼、杨月楼、严凤英这样的艺术表演大师——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文化也会深深影响一方文化人的文化个性。

  遗憾的是,我们的新生代孩子们的游戏正在远离泥土与自然,他们从小得到的故事与知识也更多地依赖统一的印刷书籍,全中国的孩子都在用一样的绘画教材学习画画,全中国的孩子也在用统一的教材学习歌唱,大中华的文化在一体化、文本化,电视里在批量播放国外的动画片,孩子们都在玩着与电视有关的玩具与玩偶,央视主持人与幼儿园的老师都用一种方式说话,用一种动作跳舞,孩子说话与行动都有了模式,他们在用被成人认同的“儿童腔”说着大人们希望听的语言。“70后”“80后”培养出来的一代孩子,他们的文化原创品已经没有了文化个性,他们与其说是在创造不如说在生产,他们不依赖他们的文化底蕴与文化天才,而是更多地依赖文化炒作与文化运作!我们没有了从前的个性化的文化生态,我们也就不可能再有沈从文,再有鲁迅,甚至像路遥这样的作家也难再现,并会越来越鲜见。

  文化就是多样化,就是特色化个性化,我们的经济建设为中心变成了以城市建设为中心,农村人力被吸引到城市中,农村文化区域文化被空心化,而我们的学校教育又在一体化应试化,培养儿童心性的艺术也被考级化、工具化、功利化,中华民族民间文化正在“失乐园”,我们的文化之根正在消逝。

  国家正在制订文化遗产保护法案,发布了国家文化遗产名录,设立了文化遗产日,但我们发现文化遗产消失的根本原因了吗?当一个陕北老艺人在家剪纸时,她的孙子却在画西洋素描,当一个安庆老人歌唱黄梅调时,他的孙女在唱流行歌曲,我们的教育漠视我们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遗产迅速消逝的根本原因。我们自己本土本地的文化不被视为文化,这是我们教育对文化的一种伤害,一种无形的摧残。

  自己的文化如果不能陪着孩子们长大,它将是没有生命力的文化,不能生长的文化,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是民族民间文化最好的博物馆!我们要通过教育、通过孩子,来挽救我们濒临消亡的民族民间文化!(吴祚来 中国艺术研究院)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