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企业又在试水汽车业 是否真能有所作为?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4日11:35 中国新闻网 |
不久前,家电巨头新飞集团宣布将投资10亿元再次染指汽车行业。一方面,发改委三令五申强调要进一步宏观调控汽车行业,一方面汽车行业又作为不少家电企业的“三产”出现在我们面前。这样做是否又会加剧汽车产能过剩?各行业试水汽车领域是否真能有所作为? 早在1997年11月,著名家电制造企业春兰集团以7.2亿元接手南京东风汽车公司,组建了南京春兰汽车制造有限公司。2001年3月,春兰开始投入批量生产中重型卡车产品,同 年10月,其中型载货汽车产销量跃居国内第三位。借助春兰的示范效应,造车一时间成为中国家电行业的时尚概念。新飞、奥克斯、康佳、创维、TCL、海尔、新科、夏新、美的相继投身汽车战场。当时汽车巨大的利润空间和家电激烈的竞争成了这股热潮的“热源”。但之后的“奥克斯退市”却为他们敲响了警钟。奥克斯曾出资4000万元收购沈阳双马汽车95%股权,一脚迈进汽车行业,2004年2月正式进军汽车业,其原动力和瑞途两款车开始入市,并一路猛冲,誓志5年内打造年产45万辆规模的汽车行业形象。但无奈产品打不开市场,投入巨多却不见收益,2005年3月,奥克斯不得不宣布全线退出汽车行业,一场汽车梦很快宣告结束。这就是大多数家电企业造车的缩影。民族企业造车,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少核心技术,因而不得不被人牵着鼻子走。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拥有巨大资金的家电企业,在进入汽车领域后也很难有所作为。加上由于行业不同,企业原先所拥有的销售网络和品牌效应都需要重新打造,如此,势必将拉长企业的投资周期,加大投资额度,与其初衷背道而驰。所以,我们并未看见多少打着家电品牌旗号的汽车行驶在大街小巷。另一方面,国家对此也已作出反应,2004年6月1日起实施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使得借“壳”造车受到明令禁止,同时提高了资本准入门槛:新建汽车生产企业的投资项目,项目投资总额不得低于20亿元人民币。这一切使得汽车行业面临新的格局。直到2005年,这股外行“造车”的热潮可以说已经退去。如今,新飞为何又要“重拳出击”汽车业?难道是发现了新的利润点,抑或拥有了汽车核心技术,这不得而知,但如今我国汽车市场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则是有目共睹的。国际资本已全面登陆国内,在资金注入、车型引进、金融信贷、汽车文化等各个方面,国外厂商已加大对中国汽车业的“全面渗透”和控制,在这种情况下民族汽车企业要有所作为将更为艰难,风险更大。此外,汽车的产能过剩问题也已日益凸显,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已明确汽车业为产能过剩行业之一。如果说当初新飞投身汽车行业是顺应潮流,这次可就是逆流而上了。权威投资公司高盛集团在《全球汽车业评估》报告中警告说:未来中国汽车市场最大的风险将是产能过剩和价格大幅下降,产能过剩必将导致竞争加剧和利润下降。如此一来,势单力薄的新飞会不会后悔这次的投资?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我们不需要太多的奥克斯为我们警世。追求利润、多线发展的企业发展模式无可厚非,但通过引进技术、合资发展,再由自己独立门户,形成自己品牌的家电路线并不适合于汽车业,轻易试水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汽车行业将是危险的。(解放日报陈伟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