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棒喝”之后,再往何处下功夫?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4日15:08 新民晚报

  ◆赵修义

  近来的交通集中整治,为落实行人“不乱穿马路”的出行规范,养成“红灯停,绿灯行”“过马路要走横道线”等等行路习惯,开了一个头。这次整治的特点,如有的媒体所说,对行路习惯不良的市民来说,是一次“震撼”。这种“震撼”也可以比喻为武林教头对弟子的“棒喝”。“棒喝”源出于禅宗佛家,后用于泛指对执迷不悟者警示的手段。现在,

这种方法之所以需要,是因为乱穿马路之类的行路方式是在车流甚少马路狭窄的年代养成的一种习惯,年久日深,积习既成,人们就习以为常,头脑里不以为非,往往不假思索,就按此行事。一般性的劝导,难以改变。棒喝一下,可以使人惊醒,使人明白在车流汹涌的现代城市,此类旧习已为交通法规所不容,也难以保障行路者自身的安全。进而可以使广大市民下决心去改变自己不良的行路习惯。但是单靠一次棒喝,或仅靠棒喝,还远不能让人养成良好行路方式。因为,旧习的改变是十分艰难的。毛泽东在延安时期曾经将迷信、不讲卫生等群众中的不良习惯比喻为“人民群众脑子里的敌人”。还说“反对群众脑子里的敌人,常常比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还要困难些”。那么,如何破解这个难题呢?毛泽东教我们的办法是,“要由群众自己下决心,而不是由我们下决心”。要让多数群众“自己下决心”去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要有群众的自觉自愿,否则就会“欲速则不达”,“流于徒有形式而失败”。这不仅是总结了历史经验得出的治理良方,而且体现了共产党人对待民众的根本态度。

  “棒喝”所达致的惊醒,如何变成多数群众的自觉自愿的决心呢?这是需要哲理思考的问题。以笔者之管见,首先要坚持不懈地耐心地进行宣传教育,让人们不仅知道什么是违反交通法规的,违反了会受到何种处罚,而且要让人们体会到,遵章守纪、文明出行,保障的首先是市民的生命安全,提升的首先是一个有教养的市民自身的形象,带来的是我们自己的城市的交通顺畅,我们可亲可爱的家园软环境的改善和国际形象的提升。这种教育要同道路资源的合理配置结合起来,管理部门有责任用细致周到的办法,切实解决行人行路难,尤其是过马路难的问题,真正让驾车和步行的市民都成为交通规则的受益者,让交通法规实施真正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宗旨,使老百姓心悦诚服地信守交通法规。

  其次,是要持之以恒地执行交通法规,稳定地合理地处置违规者。在良好习惯未普遍地养成,在流动人口大量地存在的条件下,违规行为恐怕是会反复出现的。对于违规者“惩前毖后”、纠错处罚,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处置的力度必须恒定。只有恒定才能消除侥幸心理,如若时而“杀鸡儆猴”时而放任自流地冲击式执法,或执法者随意裁量,就不可能在人们的心中养成一种“违规必受罚”的心理预期,从而下定决心去改变自己的行路习惯。此外,执法纠错,必须合理。所谓“合理”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要划清“过错”与“犯罪”之间的界限。对过错者必须抱有“惩前毖后”善意,在尊重其人格的前提下,激发当事人的羞愧感,谨防给当事人留下人格受到羞辱的印象,以免诱发逆反心理。为此需要防止法定执法者之外的人士参与执法,并着力提高执法者的素养。

  第三,吸引更多的市民参与,研究讨论,相互启发,自我教育,形成渗透于市民日常生活之中的公众舆论(不只是媒体的舆论)。《新民晚报》近来的讨论,给人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上海有一批可敬的有责任心的市民,已经自觉自愿地下定了决心,积极地出主意想办法,民间的公众舆论正在形成并发挥作用。这正是希望之所在。相信随着公众舆论的形成,文明出行的市民人数的不断扩大,多数人就会择善而从,产生“滚雪球”的效应。这样,文明行路就会形成风气,“不令而自行,不禁而自止”的局面就有可能出现。让我们大家一起来为这一文明风气的早日形成而努力。

  编者的话

  “什么样的城市最美丽”的话题讨论,就要告一段落了。这个讨论虽然主要集中在上海的交通治理问题,但题目却出自北京读者郑山海先生视野宽广的提问,我们这次再刊登郑先生对一些商榷意见的答复,以示讨论的公平。上海学者赵修义先生的文章放在最后,再作提问,意味深长。他在给编辑的信中说:“标题中的‘再下功夫’也许可以表达不要虎头蛇尾的意思”,信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