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肉”越来越少,这“味”儿能好得了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4日18:00 光明网
姜伯静

  曾几何时,“年轻”的时评以其独特的时效性与酣畅淋漓的批判性将“老迈”“昏庸”的杂文一脚踹下了报刊杂志的版面,一跃成为媒体的新宠。很多报刊把时评做为自己招揽读者的“酒幌子”,并且捧红了一个又一个时评作者,于是世上又多了一“家”-----时评家。一时之间,是报刊就必须有时评版,一家报纸要是没有时评版面就如同女人没有胸脯那样让人看不起;是名人就要写时评(颇有些现在人们都写博客的味道),你不写时评就像白领不知道村上春树一样没品位。

  但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一多就得“滥”,就像女人,一个“内衣外穿”的话叫诱惑,要是满街都这样的话,就有些奶牛场的感觉了。时评虽然不至于此,但味道却变了许多。像街上的驴肉火烧,刚开始全是鲜驴肉,但“萝卜快了不洗泥”,慢慢的就什么肉都往里面塞了,甚至偷工减料,连分量都不够了。

  既然叫时评,顾名思义就应该是对时事的评论,就应该是以评论为主。仿佛驴肉火烧一样,你得以时事做“皮”儿,评论为“馅”儿。只有“皮”儿又薄又脆、“馅”儿又香又鲜才能吸引“顾客”的目光,才能“填饱”“吃客”的“肚皮”。只有把“面”和的恰到好处,把“馅”拌的味浓汤鲜,再把“皮”儿与“馅”儿拿捏到一个最合适的比例,这火烧才叫好。时评也是如此。

  现在的时评(我指的是报刊上面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形成了一个标准,文章中必须得有相关新闻的原文,然后再加上一个小括号,标明事件发生的时间或者新闻的出处及时间。标这些东西在信息不太发达的时期的确有其不容忽视的作用,让人们可以清楚的知道事件的原委,甚至清楚时评作者有没有做“假新闻”。

  但现在这东西好象成了一个累赘,布什在白宫打个喷嚏三分钟以后我们在北京就能知道,还用你在那儿做注释么?

  报纸的版面容量有限,一篇时评的字数更加有限,你在里面加上些新闻就剩不了多大地方了。于是有些即想捞稿费又不想惹怒刺激相关人士的时评家就很“聪明”的在时评里多加了些“料”,开头一段新闻一个小括号,当中一段新闻一个小括号,结尾再如法炮制,于是一篇光“料”就占了三分之二的时评就“诞生”了。某些报纸的编辑也乐意做“和事佬儿”,既照顾了报纸的门面,又照顾了朋友们的情面。至于读者,反正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不出去,报纸怎么都有人订。再说,时评下面还有些治疗不孕不育的小广告,还发愁没有银子花?

  一篇光是新闻就占了大部分的时评你说还能有多少实在的东西,就如同驴肉火烧,肉没有多少,光剩下面了,你说这味儿能好得了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