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我们为什么要读大学?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4日23:55 光明网 |
郭立场 我们为什么要读大学?读大学,究竟要读什么?毕业后,又能做什么? 让我从现实社会入手,从活生生的案例谈起。 国人习惯性的思维,大学有“象牙塔”之谓,乃神圣的学术殿堂。步入大学的莘莘学子,亦被冠之以“天之骄子”,倍享精英教育下的荣光。直到有一天,一个叫陆步轩的北 大学生,颠覆了精英教育的神话,抹去了大学教育的光环。陆步轩毕业于北大中文系,当年以陕西长安县文科状元考入北大中文系,但毕业后因为工作失利不得不办理最低生活保障,如今靠开一家小肉店苦苦度日,人称“眼镜肉店”“屠夫状元”。堂堂的文科状元,名牌大学北大的高才生,租房子开起了肉店,成了卖肉的屠夫?因“北大才子当街卖肉”的新闻,陆步轩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人物和知名人士。 同样是北大毕业生,同样是高考状元,新闻人物武小峰,曾以高考理科状元身份走进北大,屡次求职未果后,步在长安卖肉的师兄陆步轩之后尘,每天务农在家串糖葫芦卖。我们的社会不断演绎“卖肉才子”与“糖葫芦才子”现象,说明了什么。大学生就业难能波及到北大毕业生,这多少有些让人始料不及。 要知道,北大是国内一流学府,按照惯例,北大学生的学识能力、创造水平都是首屈一指的。北大学生尚且如此,沦落到此等地步,勿论其他大学毕业生的景况了。这样的忧虑绝非杞人忧天,大学生如此“堕落”的层出不穷:大学毕业生学无专长,成了没有方向感的“新盲流”;大学生求职简历注水,社会责任感缺失;男大学生自制能力差,贴启事征异性陪读;大三女生网上求嫁,“傍大款”要亿万富翁;女大学生为求职而拍“写真集”;毕业生玩“突击谈恋爱”的游戏,求职靠“借船出海”,等等,让人不再对大学心怀敬仰,对大学生评价也随之走低。 大学不再神圣,“读书无用论”随之而来,有的学校甚至多数学生选择放弃高考。尤其是与日俱增的高校收费,上学贵加剧了上学难,使得众多贫寒的优秀学子们被拒之门外。即便有贫寒学子跻身于大学之门,也因种种不可抗的客观原因,历尽读书的辛酸和无奈。 “农村大学生很难进入著名高校,多数分布在非重点地方院校。即使进了高校,农村学生家庭也不堪学费的重负。甘肃省2004年抽样调查显示,由于教育因素返贫的农户,占返贫总数50%。”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之一——“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研究表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国家重点大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招收的新学生中,农村学生的比例呈下降趋势。 这些现象冲击着我们的视野,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大学为什么存在,我们为什么而读着大学?高校怎样培养人格健全、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高校专业设置怎样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如果学历不能成为我们判断人才的惟一标准,究竟什么才能叫人才? 曾有专家为此评论说:市场经济下没有“丹书铁券”,并进而引起对“人才”定位的重新评估。北大学子或卖肉或卖糖葫芦,不值得大惊小怪,不过是实际上市场供求的结果。这只能说明这样的北大学生能力不够,尽管他们的考试成绩拔尖,但是社会上要的不是考试分数,而是思考、动手、创新等实在的应用技能。 当然,责任不完全归咎于这两个曾经幸运又不幸的北大生。作为以培养、塑造人才为己任的高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罪魁祸首则是积重难返的教育体制。 这些问题确实值得思考。 有关媒体报道,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有关负责人在解读考生关心的就业问题时提到,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的精英,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 大学生究竟应该是精英还是普通劳动者?争论本身并不具备多大价值,重要的是,透过争论本身,我们不难领会到,在当下的社会中,一个人的价值不应该以其学历的高低为标准,而应以其对社会实际贡献的大小来衡量。 “大学生满地都是”已成事实,当年的“天之骄子”显然已经成为社会弱势群体之一。正如社会的发展轨迹所昭示的,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尤其是在中国融入国际社会以后,中国的人才观念正与国际接轨,大学生这个曾经的金字招牌正在失去光泽,大学正逐渐成为培养普通劳动者的基地。 不以成功论英雄,不以学历降人才。社会分工只有工种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需要广大毕业生尤其是家长更新就业观念,理性择业、就业或创业,调整就业期望值,在正确判断形势的前提下科学决策,以多种方式努力实现广泛就业。 尽可能地实现充分就业,既是个人过上幸福生活的一个基本保证,也是社会稳定的一个调节阀。这就迫切需要我国从实际出发,确保社会公正,制定出台更多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政策措施,加快经济增长,加强社会服务,尽可能多地新增就业岗位,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以缓解当前的就业难问题。 当整个社会的劳动价值观真正发生变化的时候,当三百六十行的各个职业都有大学生忙碌身影的时候,当我们都对大学生的此种选择习以为常的时候,和谐、健康、持续的发展社会也就指日可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