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别让无私的付出变得理所当然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5日00:02 红网

  最近网上一直在讨论这么一个话题:感动中国是否应该变成感恩中国,很多人不以为然,觉得这简直就是鼓励人们在付出的同时还要想着怎么取得回报,这样的付出是不是过于功利化,是不是不够单纯呢?其实,持这种观点的人本身就太单纯了,他把现实社会简单化了,当受助者认为接受帮助是理所当然的时候,你无私的付出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了,感动中国确有必要变成感恩中国,至少应该为感恩中国设立奖项。

  好人丛飞的例子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了,这位“爱心大使”一生行善积德,在10年时间里,先后参加了400多场义演,为贫困学生、孤儿和残疾人捐赠钱物近300万元,自己却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生命的最后关头,他想得最多的还是他资助的那些学生,然而某些“丛飞的受益者”心里却不存半点感激之情,现代版“农夫和蛇的故事”再一次上演。

  受助者李某羞于向别人提起自己曾经受过丛飞的资助,仅仅是因为“那样会很没面子”;受助者阿珍听说丛飞患病,不能给自己寄钱了,竟“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受助者小A参加工作后,每月收入三四千元,却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回报丛飞,相反却认为丛飞当年资助她是“另有所图”;更另人愤怒的是,某位受助者家长,在丛飞重病之后,不仅没有前来看望他,相反却在打听“丛飞什么时候可以再出来挣钱”,甚至质问道:“不是说好要将我的孩子供到大学毕业吗?他现在正在读初中,就不肯出钱了?这不是坑人吗?”丛飞在他们这些人的眼中简直就是一个挣钱的工具而已,这实在是一种悲哀啊!

  丛飞的遭遇仅仅是特例吗?不是的,早年曾在黄继光和邱少云所在部队服役的高健民也遇到同样的问题,20多年来,他倾尽个人之力先后关怀资助过130多名学生,而这些受助的学生在毕业后,主动与他联系并表示感谢的,还不到10%。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有人仅仅将这种现象归咎于“感恩教育的缺失”,其实,问题的根源并非如此,看了下面的故事,你就会恍然大悟了:卡罗尔精心烘烤了一个馅饼给邻居以表示友好,史密斯夫人惊喜万分,激动地说:“是给我的么?太感谢你了,你想象不到我有多么感激!你太体贴了、太热心了!谢谢你!”又过了一周,卡罗尔再次送馅饼给邻居时,史密斯夫人只回了一个谢字,一周后,卡罗尔又烤了一个馅饼送过去,史密斯夫人应道:“这次的馅饼送来得有点晚啊。”又过了一周去送馅饼,这次,她的邻居说道:“你可以试着多放点糖,不要烤那么长的时间,最近这两次的馅饼皮有点硬,下次我希望你用樱桃馅的,别老是用苹果馅。”终于有一天,卡罗尔非常繁忙,没顾上为她的邻居烤馅饼,当卡罗尔路过史密斯夫人的家门时,史密斯夫人透过窗户看到卡罗尔手里空空如也,于是,她从窗户里伸出脑袋,愤然叫道:“我的馅饼呢!”

  所以,当无私的付出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受助者往往会觉得理所当然,既然是理所当然的事,自然也就不用考虑回报了,其结果可能就是在培养“白眼狼”。这就好比我们常说的“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但如果天天“赠人玫瑰”,别人可能就会怀疑你有什么不良动机了。所以有一句话说得好:“付出时不要总惦记着回报,但接受别人的帮助时你一定要想到回报”。对那些只懂得索取不懂得回报的人,最好的方法是将他们“曝光于大庭广众之下”,让无数双眼睛将他们心中的“小”压出来,惟有如此才是对付出者最好的安慰了。

稿源:红网 作者:陆豪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