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省19个项目入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5日08:05 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讯

  新闻背景: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精神,文化部开展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的申报和评审工作,并根据《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评定暂行办法》,按照申报条件和相关标准,组织有关专家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相关部门推荐申报的一千三百多个项目给予审议,提出

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1 8项,国务院于近日公布。我省共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3个,其中7大类的19个项目榜上有名。

  世界最长的史诗———《格萨尔》

  藏族说唱艺术《格萨尔》发源于青海省长江、黄河源头,是藏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一艺术在千年的流传过程中,经过民间艺人的不断加工创造,形成影响力大、流传范围极广的藏族英雄史传《格萨尔王传》,简称《格萨尔》。这部史诗在以往千年的创生和传播中获得了无限的智慧源泉和精神动力,从最初阶段的几部,集腋成裘,最终达两百多部(含异文本),是世界最长的史诗。

  《格萨尔》作为一部英雄史诗,不仅叙述了英雄格萨尔王毕生的征战史,同时也是一部全方位反映藏族古代社会生活的鸿篇巨制。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不同时代均在史诗中留下了各自的历史与文化积淀,使它成为了解与认识藏族历史、宗教、语言、文学、民俗的“百科全书”,具有语言学、民俗学、史学、宗教学、人体学、生态学和原生态的文化价值。格萨尔学与红楼梦学、敦煌学一起为世界所瞩目,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目前有二十多个国家的研究人员致力于《格萨尔》研究,用十多种文字出版《格萨尔》的版本一百五十多种,发表研究论著三百多部(篇),涌现出了以帕拉斯为代表的一批研究专家。

  青海是《格萨尔》说唱艺术的发祥地,是抢救、搜集、翻译、整理、出版和研究等方面起步最早的省份。1962年青海省成立了《格萨尔》抢救办公室,1984年成立《格萨尔》研究办公室(隶属青海省文联)。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相继成立了《格萨尔》抢救办公室。1985年,青海省《格萨尔》研究办公室改称青海省《格萨尔》史诗研究所。在青海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青海《格萨尔》史诗的挖掘、搜集、抢救、翻译、出版和研究等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共搜集藏文原始手抄本和木刻本达28部74种之多,已出版27部;深入农村牧区,普查、寻访说唱艺人,为具有代表性的55名艺人建立了艺术档案;普查一千多处遗迹点,收集了许多遗物;举办两届全省《格萨尔》民间艺人演唱会和学术研讨会;抢救、记录、整理艺人口头说唱本50部,约一千五百万字,其中出版7部;用汉、藏两种文字撰写出版研究专著8部,发表研究论文近两百篇,出版《格萨尔学集成》共5卷七百多万字;主办《格萨尔研究》内部刊物6期,《〈格萨尔〉工作通讯》6期;承担并出版国家级课题———《格萨尔》精选本6部7本;成功举办在西宁召开的第五届国际《格萨尔》学术研讨会。

  门类:民间文学

  [新闻观察]:据省文化厅社会文化处李晓燕处长介绍,从这次大规模的评审来看,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分重视。而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相关部门推荐申报的一千三百多个项目中,青海占了19个,位居全国第17位。数字可以证明,在青海这片高大陆上有着极为丰富而且令人惊叹的独特文化蕴藏,这些上榜的项目必将一改有些读者对青海所谓荒僻冷寂的偏见。

  原始文化的活化石——— 热贡六月会

  热贡六月会是流传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藏族、土族群众中的大型祭祀表演活动。其举行时间在每年农历六月十七日至六月二十五日之间,举办活动的村庄有五十多个。这些村庄集中坐落在青海高原东南部隆务河流域的热贡地区。这里山峦绵延,河流纵横,气候适宜,是东部农业区和南部牧业区的交汇处。

  根据民间口碑资料,热贡六月会流传一千四百多年,是一种古老的文化传承。它以祭祀活动为主, 同时贯穿歌舞表演。祭祀活动以请神、祭神、迎神、舞神、送神等内容构成。歌舞表演活动主要分为三大类, 即拉什则(神舞)、勒什则(龙舞)和莫合则(军舞)。这些舞蹈在不同村庄因对六月会的传说、解说内容不同而有一定差异,呈现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文化内涵深厚的特点。热贡六月会具有很强的原生态性,其中大量的神秘文化现象,如风傩祭、生殖崇拜等是研究原始文化的珍贵素材。这一传统的集仪式、庆典、歌舞、民间小戏表演为一体的多民族参与的综合性民间文化活动,具有艺术学、宗教学、人类学、民俗学、文化学意义上的重要价值。

  热贡六月会作为隆务河畔的重要节庆活动,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成为热贡藏族、土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民俗盛事,除了祭神、娱神的原初意义外,还起着劝善向美、化导民众、凝聚人心的作用。在节庆活动期间,各村庄的舞队还有互相邀请、共同庆贺的礼仪习俗。同时,热贡六月会从根本上表达的是人民群众求神护佑,祈盼国泰民安、人畜安康的求吉心理。这一盛典,使所有参与者体验到的是精神的自由和生命意识的执著。

  门类:民俗

  研究突厥古代文化的金钥匙———撒拉族婚礼

  撒拉族婚礼是撒拉族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礼仪,每个成年撒拉族男女在达到一定年龄时举行婚礼。撒拉族传统的婚礼仪式都在每年的隆冬季节举行,从订婚到举行婚礼仪式需要经过相亲、打发媒人、送订婚茶、送聘礼、念合婚经、送嫁、回门等几个程序,大约半年多时间。在撒拉族婚礼中迄今还保留着许多古老的突厥民族的婚礼习俗,比如敬献“羊背子”等习俗,这些习俗在现有的突厥民族后裔的习俗中早已经绝迹,却在时间和空间上远离突厥文化圈很远的撒拉族风俗中得以传承。

  撒拉族的婚礼中还保留了许多古老的传统,比如“堆委奥义纳”,这是一种以民族迁徙史传统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带有一定话剧特点的民族舞蹈,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婚礼中尚有保存,但是,现在由于压缩了婚期,已经不复存在,只有老年人还有记忆。

  撒拉族婚礼仪式在清乾隆年间编撰的《循化志》一书中有较为详细的记载,两百多年来,其主要的仪式、婚姻选择范围、婚姻方式、婚礼参与者等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在婚礼的经济内容如聘礼、婚宴等方面的变化较大,传承体系较为健全,对研究撒拉族经济史、文化史等有较为重要的价值。

  最近几年,由于各种原因,婚礼程序简化的趋势日渐呈现,其传统文化的成分逐渐淡化,参与婚礼的热情越来越不低,直接影响传统婚礼的完整传承,所以亟待抢救和保护。

  门类:民俗

  塔尔寺“艺术三绝”之一———塔尔寺酥油花

  俯瞰黄南一隅

  酥油花是用酥油(黄油)塑造艺术形象,称之为酥油花,属于雕塑艺术,是塔尔寺“艺术三绝”之一。酥油花的制作分六道工序,即扎骨架、制胎、敷塑、描金束形、上盘、开光。酥油花构图严谨,造型准确,比例协调,色彩艳丽,人物众多,景物繁密,场面宏大,是藏民族很有影响的民间艺术品种。

  酥油花主要流行在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塔尔寺所在的湟中县离省会西宁25公里,属西宁市郊县。酥油花的雏形诞生于唐代,文成公主进藏时带去一尊释迦牟尼佛像,吐蕃人民用酥油做成花供献于佛前,以示崇敬之心,以后便成为一种习俗。酥油花源于拉萨而盛于塔尔寺,明清时期传入塔尔寺后,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成为青藏高原上的一枝奇葩。酥油花是用酥油这种特殊材料塑造形象的艺术,不论从构图学、比例学、色彩学、装饰学、雕塑学诸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另外,由于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制作精良、历史悠久,所以还具有民族学、宗教学、民俗学、历史学方面的研究价值。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当皓月升起,华灯初放,塔尔寺便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元宵酥油花灯节。届时成千上万各族群众,还有国内外宾客云集塔尔寺,争相观赏艺术精品酥油花。几百年来,酥油花做花不停,观花不止,已成为塔尔寺一大盛事。酥油花的清香已传遍青藏高原。

  门类:民间美术

  土族民间文学和民间艺术的重要载体———互助土族婚礼

  土族婚礼习俗是千百年来,土族劳动人民通过与自然的斗争和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具民族特色的人生礼仪习俗。土族婚礼与其他民族婚礼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土族婚礼是在载歌载舞中完成的,其歌舞的种类近二十种之多,一场土族婚礼,就是一场优美的歌舞盛典。

  互助土族婚礼植根于互助土族人群体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之中,在长期与各民族的文化交往中,不断吸纳和借鉴周边民族文化中优秀的传统,使土族婚礼从内容到流传的形式上更加完美。

  土族婚礼歌的曲调优美,内容丰富,包括天文、地理、历史、宗教、神话、人生礼俗等,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氛围,是土族传统文化最突出的表现形式,寓含土族人民的精神、信仰、价值取向等,涉及土族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富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民族特色,对研究民族文化、民族历史、民风民俗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由于目前群众中继承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意识逐渐淡薄,使得土族婚礼这一独特的土族传统文化濒临失传的危机,并已到了非抢救保护不可的地步。

  门类:民俗

  (作者:张燕 )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