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20年深山做“野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5日09:13 大洋网-广州日报

  

20年深山做“野人”
深山中四面漏风的“家”。
20年深山做“野人”
子干瘦如柴,父头发已白
20年深山做“野人”

  文/图 记者卜瑜

  通讯员赖南坡、余俊峰

  记者寻访:

  触目惊心的“螳螂人”

  听说田洞村有对从山上下来的“野人”父子,记者决心前往一探究竟。在一间简陋的泥砖房里,一名青年男子坐在床上,眼睛呆滞地瞪着来访者,他就是传说中的“野人”父子中的儿子谢亚平。同行的村干部掀开谢亚平身上盖着的破棉被,一股恶臭袭面而来:被子下面露出的一双腿仿佛是畸形的“芦柴棒”,只剩一层皮包着骨头。蜷缩在床上的男子除了头颅看上去较似正常人外,整个身体都干瘦无比,在微弱的光线中就像一只“螳螂”伏在床上。

  老一辈人都记得,谢亚平的父亲谢生养早年是田洞村的“才子”,读过书,会弹琴、能吹箫、还会理发,干石匠活更是一把好手。由于家里穷,谢生养近40岁之后才娶了外村一位脚有残疾的女子。女子没多久就给他生下了一个大胖小子,就是谢亚平。

  避世原因众说纷纭

  ○ 一位村民认为,谢生养年轻时自恃是个有点才华的人,可能是受不了自己的贫穷和妻子的残疾,老觉得人们在嘲笑他,因而进山隐居。

  ○ 也有人认为,谢生养对儿子近乎溺爱,而妻子身有残疾无力保护孩子,因而做出“跑到深山老林,让别人不能染指自己儿子”的决定。

  ○ 还有村民表示,谢生养以前基本上都是出外帮人磨石,很少留在家中务农,“显然他不喜欢和我们住在一起”,所以宁愿与古木青山为伴,也不愿意继续留在村中生活。

  进山

  出逃

  谢生养的儿子生得肥头肥脑,长得白白净净,于是左家抱抱、右家亲亲,村民们轮流从早抱到晚。

  可是让众人震惊的是,在孩子两岁那年,谢生养突然挑起箩筐,一头装上妻子一头装上孩子,翻山越岭进入深山一个名叫“野猪窝”的地方隐居。村干部和村民们曾经两次进山寻找谢生养一家,并强行将他们带下山来生活。不料到深夜时分,谢生养却又挑着箩筐再次“潜逃”。

  几经周折,记者见到了目前已年过六旬的谢生养,老人身材健壮,一头花白,见有客造访,在简陋的家中仍热情地相邀就餐。

  谈及进山隐居的原因,谢生养有些犹豫,他说进山生活的原因不过是想在山里开荒种地。村民接口说到,他在村中原有二亩田地,足以维持生活。

  牛栏圈子

  记者在村民的带领下经过近3个小时的艰难跋涉才在“野猪窝”山上找到了谢生养一家居住过的树皮屋。只见稀疏的木板和树皮乱七八糟地搭在野地里,里面污泥遍地、杂草丛生、异味呛人。山中骤雨袭来,四壁透风,难以想象,竟然有人可以在这里生活20年之久。

  在当地干部的“翻译”下,谢生养蹲在山下的小屋边讲述了他在深山中的生活。进山后,他来到野猪窝一个山窝里,硬是用脚踩出了一块块黄土砖,然后再从树上剥下树皮、从山中割来茅草,花了十多天时间搭建成了一间简易的树皮茅屋。

  “每天一早我就起床在自己开辟的山地里种红薯,一直干到深夜。”清水煮红薯、玉米是一家人每天唯一的食物。馋了的时候,谢生养就偷偷溜进附近的村庄去给人修石磨,换得的报酬用来买米、买油、买肉带回山上。没过几年,妻子就因营养不够死在山中。

  他还在茅屋里用木头修成了一个牛栏状的栅栏,将儿子关在其中。年纪幼小时,儿子长年累月地被“囚禁”,很少晒太阳。长大后,才可以艰难地爬出茅屋外晒晒太阳吹吹风。但谢生养却发现,本来可以扶着墙壁慢慢走路的儿子,双脚一天天地萎缩,到最后长得跟柴火棒一样全然不能动弹。

  闲暇时分,谢生养就教儿子学音乐,但儿子并不感兴趣,于是他“气得用指头敲他的脑袋”。

  出山

  去年三月,村民们又一次进山找到了谢生养父子,再次强行将他们带下山来。

  这次谢生养老实了许多,直至现在再也没有趁人不备再次挑起儿子进山。但父子二人连基本的生产生活能力都没有,于是谢生养的唯一一个亲弟弟便承担了照顾他们的重任。而当地政府和民政部门则每月固定给他们提供一百多元的生活费,油、米等食物。

  前天上午,乳源县委有关领导带着慰问用品和慰问金前来看望了远近闻名的“野人”父子,并当场决定,争取由县、镇二级政府筹集资金为谢生养建造一栋砖瓦房,指派当地医疗部门医生前来为谢亚平诊断病情并进行救治。

  20年前,一名男子肩挑着两只箩筐,一边装着刚出生的儿子,一边装着妻子,深一脚浅一脚地连夜进入乳源县大桥镇的崇山峻岭中隐居。自此,在大桥镇田洞村一带的后山里,不明真相的山民们经常可以发现有疑似“野人”的踪迹出现。

  直到今天,这对“野人”父子终于走出了深山,结束了与世隔绝的20个寒暑,重新“回到了人间”。昔日嗷嗷待哺的婴儿已长大成人,可惜双腿却已成为畸形的“螳臂”。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