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首席工人”制起涟漪效应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5日10:29 上海青年报 |
□叶雷 新生事物产生时多有争论,当“首席”这顶帽子落在“工人”上的时候,有人大声喝彩,有人认为哗众取宠。现在,我们可以仔细看看首吃螃蟹者———浙江省宁波市实行“首席工人”制度后的状况。 据报道,在浙江省宁波市,“首席工人”已成为企业创新发明的主力。该市下辖的慈溪市去年50家规模企业的1110多项技术发明、革新中,有近80%是“首席工人”创造的成果。 其一,这一制度激起了工人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荣誉越大,要求就越高;权威越大,责任也就越大;社会期待越高,使命感就越强。工人头上加上了“首席”二字,就意味着他成了权威,意味着他在各个方面要对得起“首席”的称号。况且“首席工人”不是行政赋予的,而是评选出来的,优秀人才为了捍卫“首席”的权威与合法性,他就必须不断地努力,成果就是努力的收获。 其二,“首席工人”制度给了工人一个发展通道。打工,就是下苦力,这是一些人的既定思维,劳动一天赚一天的钱,缺少发明创新的动力。而现在,农民工占了“首席工人”七成,他们除获得月度工资上浮或年终一次性奖励外,在晋职晋级、评优评先等方面均享有优惠。这就让打工者看到了发展的前途,也有了发明创新的动力,“首席工人”出成果也就是激励之下的必然结果了。 此外,“首席工人”制度向全社会亮明了全新的人才价值取向,就是我们需要的不再是单纯的体力劳动者,而是需要技术工人,这也是国际社会发展的趋势。据相关资料,一些发达国家技术工人的比例已达到了40%,而我国只有可怜的3.5%。“首席工人”制度既引导能工巧匠成为创新能手,又为农民工技能素质提升和才华展示搭建了平台。可喜的是,“首席工人”的评选,迅速在全市工人中形成了学技术的氛围,激发了潜心提高技能和创造发明的积极性。在慈溪市,就约有5万人参加了成人教育或各种专业培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