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之歌:张福芸——带领农民致富的"鱼医生"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5日10:33 新华网 |
新华网天津6月15日电题:“鱼医生”张福芸——记天津市津南区畜牧水产局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张福芸 新华社记者孙洪磊、于荣 50岁的党员张福芸老大姐,是天津市津南区畜牧水产局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24年 来,她一直坚持在水产技术推广一线,将所学的专业知识无私奉献给津南区的养殖户们。1982年,张福芸从天津农学院水产系毕业后来到天津市津南区工作。她发现这里地势低洼,水质偏盐碱,而且人多地少,农民种植效益很低,但这里位于海河下游,水资源丰富,具有天然的水产养殖优势。从那时她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帮助养殖户掌握水产养殖技术,让他们早日致富。 每年2月-10月期间,她一直忙于测量、调节水质,全程监控投放幼苗到苗体各个成长阶段,根本没有节假日的概念。而高温高湿的季节,正是水产养殖病害的高发期,所以天越热、日头越毒,张福芸越得往外跑。她头戴遮阳帽,满头大汗的形象,在当地农民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87年,张福芸发现,这个区的养殖水面大多是大路品种,经济效益低下。为此,她主动承担了“河蟹池塘养殖试验”项目,在1.5亩池塘内进行试验并取得成功,精养蟹池亩产达到了100公斤以上,取得了一套河蟹池塘精养的技术经验,突破了池塘人工养蟹过程中蟹苗成活率低的技术难题。在她的推动下,津南区的特色养殖迅速发展。 2000年,全国各地淡水养鱼养殖普遍效益滑坡,出现了养鱼增产不增收的情况。张福芸查阅大量资料并咨询专家,发现在我国南方地区使用海水养殖的南美白对虾,经淡化后在津南区具有养殖可行性。于是,她大胆引进10万尾南美白对虾虾苗,在7亩池塘内进行海虾淡养试验。通过调控水质的温度、盐度差,采取培育池塘内生物饵料等关键技术,保证了虾苗的存活和正常生长,试验池亩产成虾59公斤,填补了天津市海虾淡养的空白。目前,这一技术在津南区得到大面积推广。 2004年,津南区南美白对虾的养殖面积达到了2万余亩。为了让养殖户获得较好的效益,放虾苗前,张福芸对所有的虾池都重新查看了一遍,详细核实了池塘大小、深浅、新旧及增氧机的配套情况,指导养殖户放苗和进行水质调节,帮助他们确定养殖方案。为避免虾农买苗上当,她连续多天到天津市及周边地区有信誉的育苗场查看育苗情况,然后以信息发布的形式及时通报给各养殖户。2005年,津南区的南美白对虾获得了丰收,成虾总产量达到4500多吨,年创产值一亿多元。 张福芸走路快,说话也快,亲切得犹如邻家大姐。20多年来,她一心扑在养殖事业上,经常忘记自己和家人的生日,也记不起家里该买的牙膏、洗衣粉,但她能准确说出津南区哪个养殖户的池塘有多大面积,水质如何,放养什么苗。在这里,她有一大批农民朋友。 记者看到,张福芸手里有一个小本,上面记着津南区近200个养殖户的人名、电话,还详细记录了他们的养殖情况,同时,她也把手机向全区养殖户公布。 “2004年夏天,我承包的虾池突然出现了不少死虾,我马上打通了张大夫的电话。”小站镇迎新村养殖户李志强告诉记者,张福芸冒着35℃的高温,提着显微镜和测水仪第一时间赶到池塘。通过勘查水池、当场化验,张福芸告诉他水池的水质出现了严重恶化,这是造成白对虾幼体死亡的原因,并告诉了他改善水质和保护虾苗的方法。过了几天,她又抽时间进行了回访,这让李志强非常感动。 2005年6月中旬,暑热难当。正当张福芸忙着为津南区双桥河镇的几个养殖户看水化验的时候,她的手机响了,原来是附近的葛沽镇盘沽村养殖户马金瑞打来的求助电话。老马刚把虾苗放养几天,结果以前放养的鲫鱼就开始陆续死亡,这下他慌了手脚。这时快到中午下班时间了,张福芸却一分钟都没耽搁,马上赶到马金瑞家进行指导,避免了更大的损失,她自己却因劳累几乎晕倒。 20多年来,张福芸为津南区农民先后引进了南美白对虾、锯缘青蟹、彭泽鲫鱼等十多个品种,这些鱼虾蟹质好价高,而且适应了本地的生长环境。10多个规模化养殖程度高、产业前景好的新技术直接为当地农民带来了上百万元的经济效益。鲜虾活蟹不但给津南区的养殖户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也促进了当地农业结构的调整与都市农业的发展,为天津农民的增收开辟了一条新路。 在用汗水和智慧为农民铺就致富路的同时,张福芸也为自己的人生画卷增添了浓墨重彩:2001年,她获得了国务院特殊津贴,当选为天津市第十四届人大代表;2005年,她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先进个人,并获得天津市“三八红旗手”、天津市劳动模范等称号;今年,她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在津南区,大家都亲切地称她“鱼医生”“点燃水产事业火种的人”。(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