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第九站:奉化大堰镇竹林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5日10:50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村镇名片】

  大堰镇位于奉化市西南端,北邻尚田镇,东南与宁海毗邻,西与新昌接壤。全镇行政区域面积129.5平方公里,属全山区镇,重峦多岭,绵延起伏,山水资源极为丰富,全镇有43800亩毛竹山,9座小水电站。大堰物产丰富,有竹笋、高山蔬果、竹制品、红木家具等。特别是竹笋,以其氨基酸含量高、肉质白嫩、鲜甜可口、生长期长而闻名遐迩。镇内有王钫

故居、王鲲烈士墓、巴人故居、石井龙潭、福星桥等旅游资源。

  竹林村地处大堰镇西南,横山水库上游20公里处,西与新昌交界。全村有341户、904人,有耕地1120亩、山林3140亩,80%的农户以种植西瓜和花生为主。竹林村交通落后,信息闭塞,村民年人均收入2100元。村里主要劳力多数选择外出打工,全村常住人口一般在400人左右。村里没有一家企业,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依靠300亩竹山和225亩茶山,集体经济十分薄弱。

  【晚报活动】

  关爱送到大山深处

  6月10日,晚报党总支第一支部(编辑支部)组织全体党员来到竹林村开展支部活动。

  当了解到60岁的残疾村民毛宗武家境贫困,唯一的女儿还在上小学五年级时,第一支部党员立即决定将缴纳的特殊党费送到毛宗武家中。让所有编辑感动的是,刚一进门,毛宗武13岁的女儿就热情地为大伙冲泡茶水,脸上一直挂着纯真的笑容。小女孩说,爸爸是在给叔叔造房子时摔伤致残的,肢体二级残疾,家里本来就困难,爸爸不能干活了,日子过得更艰难了,好在勤劳的妈妈一个人承担起了全部家务。她在三溪小学读书,每星期回家一次,家里每星期给她10元钱,坐车4元,剩下的6元便是她一周全部的生活费。“6元钱我一星期是花不完的,我都是从家里带菜去吃……”小女孩的懂事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本报总编室同仁当即决定:所有编辑爱心接力,定期邮寄生活费给小女孩,尽可能减轻她家的负担。

  与小女孩结对之后,晚报党总支第一支部党员又来到竹林村另外两户困难户家中,给他们送上了水果和慰问金。82岁的毛方材和68岁的毛国权都是村里的孤寡老人,两人都是农村低保户,看到年轻人上门来看望,两位老人都显得特别开心。

  

第九站:奉化大堰镇竹林村

  图为党员在毛宗武家进行慰问。

  【乡村聚焦】

  瓜果花生旺竹林

  

第九站:奉化大堰镇竹林村

  在竹林村,像这样有百年历史的老房子很常见。

  

第九站:奉化大堰镇竹林村

  种植花生,是当地村民致富的一条路子。

  

第九站:奉化大堰镇竹林村

  这里的高山西瓜5月份开始种,现在才长出不长的瓜蔓。

  手机信号未通的小山村

  6月9日一大早,记者一行奔赴大堰镇竹林村。从市区出发,经奉化市尚田镇向西进入董李峡谷,汽车缓缓地盘旋上了雄伟的横山水库大坝,绕过几十个弯,终于到达目的地。一路上虽然九曲十八弯,但路面还算好走,车子沿山路盘旋,满眼尽是郁郁葱葱的山峦,松涛竹浪,煞是好看。

  陪同记者前往的大堰镇宣传报道员毛节常介绍说,竹林原名祝灵,又名赋祝灵,表达了当地百姓良好的祝愿。全村以毛姓为主,后来村民将这里改名为竹林,以方便记忆。

  村支书毛利章告诉我们,我们很幸运,一些路面不好的路段一周前全部修好通车了。想致富,先修路,不仅如此,村民们家中基本通上了电话。不过,等记者拿出手机准备拨打电话时,却发现一点信号都没有。在宁波,手机信号不通的地方恐怕已经是少之又少,毛利章有些尴尬地解释说,山里住着的年轻人少,手机也少,好在多数村民都装上了电话,互相联系还是很方便的。过去,村里消息闭塞,加上交通也不是很便利,年轻人要找个对象那可是件非常难的事情,三四十岁没有找到对象,在村里也不算什么新鲜事。正是因为这样,年轻人都喜欢往外面去发展,村里常住的不过400人左右。

  新昌小京生竹林种

  转遍整个竹林村,未见一个菜市场,村民们要到新昌或者到大堰镇上去买菜,所以自给自足是这里的一大特色。

  村里基本上没有工业,村民们的主要收入是种植花生和高山西瓜。每年七八月份,是西瓜、花生收获的季节,大批新昌的收购商在这时候就忙着往竹林跑。都说金华火腿东阳出,其实很多人不知道,新昌小京生花生不少是竹林村的村民种的。

  小京生花生,相传在明清时被选为贡品,因此得名,俗称“小红毛花生”。1984年,新昌小京生参加全省农副产品展销会,在花生品种中被评为质量最优,而后,又获全国花生炒吃第一名,被列为“中华名特品种”。小京生花生为新昌的传统特产,闻名遐迩,可是小京生的种植却给新昌人出了个难题。同一块地上如果年年重复种植,花生根茎容易染上疾病,产量和质量都有影响。于是新昌人想到了与自己交界的竹林村。竹林村地处山区,空气质量优良,土壤也适合种植小京生。小京生在竹林种植对两地而言是“双赢”,竹林村的村民因此多了一条致富的路子,山区也因为小京生而变得热闹起来。还没有到收获的时候,村里一些种植大户都早早被新昌收购商盯牢了,村民们从不用为销路发愁。

  勤劳是山里人致富诀窍

  39岁的毛汉君是留守在竹林村不多的主要劳力之一,在村里堪称种植大户。他和妻子一起,靠两双手种植了近20亩土地。和竹林村其他村民一样,他们的种植没有一点机械化操作。同样是靠天吃饭,但是两口子凭借自己的勤快发家致富,在村里小有名气。毛汉君自豪地说,每年两万多元的纯收入是一定少不了的,这个收入是他外出打工也无法积攒下来的。

  每天早上4点多,毛汉君和妻子就要起床劳作了。妻子是江西人,两口子是在奉化城区打工时自由恋爱的。妻子还在村里开了一家小小理发店,一年下来,还要饲养30多头膘肥的肉猪。这30多头猪的收入,几乎是竹林村一些普通家庭一年的收入。

  毛汉君算了算,今年种植了5亩西瓜、5亩花生,还有一些粮食等其他农作物,就目前情况看,今年收入应该不会比去年少。去年毛汉君收成了1000多公斤花生、5000多公斤西瓜。毛汉君指着家中阁楼上堆着的一大堆土豆说,这儿有几千公斤呢!都留在家里自己吃,农村也没有什么地方好卖的。稻谷、菜油等都得自己种植、加工,“农村人要想富足点,天天都得在田地里忙碌”,毛汉君淳朴地说道。

  他还向记者介绍说,竹林村的西瓜属于高山西瓜,销路一直不错,一来因为高山西瓜绿色无污染,二来因为当地村民种植时打了个时间差,五月份开始种植,现在西瓜才长出不长的瓜蔓,七月底八月初开始收获,那时候市场上的西瓜也相对少些。

  同样是靠天种植庄稼,相比之下,毛汉君的种植尽量做到向技术要收益。他向镇里派下来的瓜果种植技术指导员学习了西瓜人工授粉,这样可以提高产量。西瓜和花生一样,同一块地里不能连续种植,否则瓜蔓容易染上疾病,他就尝试着给自己家瓜地里的西瓜做嫁接,希望以此提高抗病能力和提高西瓜产量,而且即使年年重复种植也影响不大,可惜嫁接没有成功。专家告诉他,天气太热了,嫁接后无法成活。毛汉君说,他看到山外面一些专业种植户比山里人轻松多了,如果山里种植也能像山外一样以技术开路,而不是完全靠天吃饭,那该多好。

  【乡村见闻】

  山里孩子读书不容易

  在距离村委会不远的地方,有一块破旧的牌子:竹林小学。低矮破旧的教室里鸦雀无声,操场上的篮球架早已长满了铁锈,耷拉着“脑袋”。在校门口的菜地里,记者碰到了77岁的退休教师毛宗赳,据说他是村里少数几个“居民”身份者之一。毛老师告诉记者:“我是1991年从竹林小学退休的,当时小学里面还设有一个初中部。去年,竹林小学因为学生人数太少,被上级教育部门撤消了,现在竹林村的孩子读书,都要到七八公里外的三溪小学去住宿就读。”

  说起这些变化,毛老师的脸上流露出一种无奈,“这也是没办法的,小山村实在太闭塞了,年轻人读了书都往外跑,只剩下我们这些老头老太婆。”不过,一说起在村里生活的状况,毛老师还是颇为自豪,“我们这里民风淳朴,别的不敢说,你上午在路上丢了东西,下午就会有人送到你家里来!”

  毛老师还热情地介绍说:“住在这里,山好、水好、人好,平常下地种点东西,在奉化和新昌工作的儿子、女儿周末来看看我,享享天伦之乐,山里的日子也挺好……”在跟毛老师的交谈中,记者了解到,很多外出打工的家长都把孩子带到外面读书去了,而留在大山里的孩子,在求学路上无疑有很多绊脚石,例如家庭困难、学费昂贵、学校条件差等。记者随后在村民家走访时了解到,村里住宿就读的小学生一个星期的生活费最多的不到20元,最少的不过5元左右。

  年轻人最怕娶不到媳妇

  一双乌溜溜的大眼睛,一张能说会道的嘴,一副风风火火的急性子,这就是谭亚亚,竹林村妇女主任,也是村里有史以来当选上妇女主任的第一个外来妇女。谭亚亚今年33岁,湖南怀化人,13年前嫁到竹林村当媳妇,一口正宗的奉化话让记者很是诧异。“我来到竹林第三天就拜堂成亲了,一点都没有磨合期!”谭亚亚心直口快地跟记者聊起了她的过去。

  据不完全了解,竹林村全村有50多个外地媳妇。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外来媳妇呢?大山阻隔了山里人前进的脚步,上世纪80年代末,山里人的生活未见根本好转,奉化山区青年人的婚姻越来越成为问题,竹林村也不例外。1991年,竹林村有人花500元钱请人介绍了个贵州姑娘,双方经过简单见面,没特别差的印象,便结婚了,此后村里青年纷纷仿效,没几年,村里讲普通话的外来媳妇就多了起来。竹林村的老会计描述道,媳妇娶进门,山里的青年们脸上也泛起了红光,原本在村里游荡的都上山劳动了,脾气暴躁的也变得温和了。

  外来媳妇们大都来自贵州、四川、安徽、湖南等省份,属白族、土家族、侗族、苗族、回族等七八个少数民族。淳朴的民风、安静的环境,让大多数外来媳妇习惯了这里的生活。谭亚亚告诉记者,她的姐妹们大多数都能勤俭持家、孝敬公婆、相夫教子,很多人还成了致富能手。

  【乡村呼声】

  “村里少一个老年活动室”

  竹林村的村委会办公楼是一幢残破的二层小楼,举目全村,最显眼的当属通往村庄的一条崭新公路,这让村民们生活便利了不少。村支书毛利章介绍说,村委会办公楼是上世纪70年代建造的,由于村级经济基础薄弱,一直无力重建。幸亏宁波海上安全监督局镇海航标区和村里结了扶贫对子,村里用扶贫的资金建了一条公路,为了铭记镇海航标区,路名就定为航标路。

  “村民中,年轻力壮的都跑出去打工了,留下来的多是家庭条件困难或年老体弱的人,村干部就几个人,大家对办公条件并不十分在乎。现在村里最缺的就是一个老年活动中心,全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将近200个,还有几个非农业户口的老人退休后回到山区老家居住,老人们都盼望着有个可以活动的地方!”毛支书向记者吐露了心声。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竹林村一年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只有3万元左右,因为地处山区,村里建设所需要的建筑材料都要从奉化运输过去,所以建造一个简易的老年活动中心至少需要10万元。

  记者魏萍顾霄扬通讯员毛节常/文胡龙召石桂新/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