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人们为什么对“红色教育”不敢说不?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5日15:03 浙江在线 |
郑州二七区张魏砦德全学校的“红色教育”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6名拿着红缨枪站岗的小学生威风凛凛,《儿童团之歌》的歌声响彻校园,师生齐学《毛主席语录》和“老三篇”的情景感人至深,还有学校召开的批判大会及故意让学生抢苹果,体验弱肉强食的激烈竞争在不断上演。对此,德全校长不无得意地说道:“我们这些绝不是走走形式,也不是作秀,而是在实现我的教育理想,育出更多又红又专的德才兼备的革命事业接班人。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对于又红又专和革命事业我有自己新的认识。”(6月15日《大河报》) “新的认识”云云,德全校长没说,我不便妄加揣度,但从报道中反映出来的情况看,感觉一点也不新。余生也晚,但比德全校长早生几年,作为过来人,我比其经历的“红色教育”要早要深要全面得多。德全校长出生的第二年,我上小学一年级,从喊第一句“万岁”口号,到背诵“老三篇”,唱熟八个样板戏,哪一种“红色教育”没经历过,因此,在我看来,德全校长正在其所领导下的小学推广的“红色教育”一点都不新鲜。我敢说,凡是经历过我一样的“红色教育”的人大多有往事不堪回首的感觉,故对该校正在开展的“红色教育”有着本能的反感。 我在自己编辑的教育杂志上连续推出了六期特色教育的报道,报道中反映的内容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即凡是特色教育开展得好的学校都遵循了与时俱进的精神,均是站在培养未来社会建设者的角度去实施特色教育,从未见有哪所学校像德全学校那样实施“红色教育”的。因为这样的特色教育根本是有违与时俱进的教育原则的,它严重地脱离和落后于时代精神,其荒谬性不言而喻。在这和平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的今天,教育者要造就的应该是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和掌握了最新科技知识的一代新人,而不是满脑子用所谓的革命理论武装起来的一心想着接谁班(其实所谓接班本身就是个模糊概念)的头上长角、身上长刺的造反英雄或说是“愤青”。 我不担心,德全小学的“红色教育”会被当作宝贵经验被其他学校借鉴去,可虑的是,时至今日,居然没人对此说一个“不”字。报道称,记者在二七区张魏砦德全学校,面对学校的这一系列另类特色教学,听到一片唏嘘声,有人笑而不答;该校一位教师说,二七区教育局的领导也多次到学校指导工作,他们都没有说什么;甚至连郑州市政协委员、教育界专业人士周玉谦先生也只表示,办学校不同于办企业,不能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教育理念去做,这所学校的一些做法值得商榷,而不直接点破。相反,德全校长说起此事则得意洋洋、铮铮有词。这是为什么?就因为与“红”字搭界,就因为与这些大词相关,如革命,领袖,英雄,接班等等,故尽管大家都对其荒谬性心知肚明,可就是心照不宣,谁都不愿做安徒生笔下的那位小男孩,勇敢地对自我感觉无比良好的“德全皇帝”说声:先生,你什么也没穿呢! 恕我直言,德全小学正在实践的“红色教育”有点“左”了,有关部门及教师家长在这个问题上所抱的暧昧态度则表明“左”的影响仍然根深蒂固,“左”的积习无处不在。就是在我写作本文时,还有朋友告诫我,要写得克制温和,可见,在“左”的问题上仍然存在着诸多无形有形的禁忌禁区。邓小平同志说过,“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为此,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指出:“在新的形势下,‘左’和右都会有新的表现。”这是有其针对性的。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由传统型大步迈向现代化的加速转型期,人们要谨防受“左”的积习的影响,正确贯彻邓小平的反“左”思想,勇敢地冲破各种思想的牢笼,彻底告别一切旧的习惯势力和僵化观念,在建设和谐社会、法治社会的道路上轻装上阵,一往无前。 作者: 王学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