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头如高山顶,手如雨点花":西安鼓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5日16:07 青年时讯

  【编者按】

  唐代堪称中国国力的鼎盛期。当时的首都长安(今西安)花团锦簇、车马络绎不绝。如今能看到的大小雁塔,碑林,还有武则天陵都成为历史留念,只是让人们面对相机时留下纪念。

  历史的纸片让人不忍翻阅。因为它的遥远、陌生,也因为我们内心的恐惧。这种恐惧来源于对逝去繁华不可挽回的无能为力和面对热闹与冷清的巨大落差后的内心空落落。于是,我们试图努力,努力挽留残喘的故去。有些苍凉、有些悲壮。这是西安的底色,也是600年后我们看待唐代鼓乐的心情。

  逝者如斯,情何以堪?

  李石根老人已经绝望的心这些天渐渐又重新苏醒起来。因为他为之奉献了终身的西安鼓乐被批进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几近失明的状态下,老人再次提起笔,继续撰写鼓乐的研究提纲。他颤巍巍的身影支撑着也许是他人生最后的一个任务。

  源自唐朝的西安鼓乐是一种曲调丰富、结构严谨、价值极高的古老民乐,主要分布在西安碑林、莲湖、新城、长安区以及蓝田、周至县等地。目前,西安鼓乐仍存有大量唐代曲谱,以及暗合唐代大型民乐结构的套曲。但这个“音乐的活化石”正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如果说北京的天桥中幡面临的是外部生态的破坏与资金来源的困难,那么西安鼓乐的困境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让这项技艺变成历史记载中的文字。

  熟悉鼓乐的乐师大多年事已高,人亡艺亡的后果直接会让那些珍贵的鼓乐谱变成一堆无人解译的古代符号。找到高文化、肯学习鼓乐的年轻人也很困难。而对于目前演奏主要依靠农民的鼓乐社而言,农民们平时要忙农活,无法花许多时间练习鼓乐。

  尽管西安鼓乐扎根田野民间的外部生态环境没有太大变化,但它的生存状态仍然令人担忧。作为一项只受到小众人群关注的音乐,它的市场是极其狭小的。当记者在询问过几位西安本地的朋友后,他们纷纷表示自己并不明白甚至不知道鼓乐是什么。只有两位朋友知道目前鼓乐已经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李石根老人面对备受冷落的民族技艺,此刻除了心痛之外,更多的是焦虑。除了自身年事已高外,他担心后人是否能把这个“音乐活化石”正确完整地保留下来。譬如:读谱的问题,是否应该将古代的乐谱翻译成简谱等等。老人已经85岁高龄了。他还能为自己奉献了几十年的鼓乐事业再耕耘几年?

  还是应该抱有希望吧。就在西安鼓乐被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久,陕西省文化厅副厅长刘宽忍在一次为鼓乐社捐赠乐器时说,要扶持民间乐社,建立起西安鼓乐科学的保护体系,使西安鼓乐得到有效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前不久,西安鼓乐在北京的海淀剧院进行了一次演出,并取得成功。除了媒体的大力支持外,鼓乐的演出也吸引了一位美籍华人向这项民间技艺进行捐赠。同时,为鼓乐招收了20多名孩子学习这项濒临失传的艺术。

  这一切能让耄耋之年的老人感到些许欣慰吧。希望这些迟来的努力能从历史的车轮下抢救到一丝残存的印记,为西安鼓乐,为李石根老人们,为中华千年的文明。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