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不只是历史陈迹中的“名词”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5日16:07 青年时讯

  东北有着诸多文化遗产

  我国的东北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传统,在本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选中,东北地区有多项入选,黑龙江省有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东北大鼓、东北二人转、达斡尔族乌钦、赫哲族伊玛堪、鄂伦春族摩苏昆、鄂伦春族桦树皮制作技艺、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鄂伦春族古伦木沓节。

  吉林省入选5项,它们是:民间文学:满族说部;民间舞蹈:朝鲜族农乐舞;曲艺:东北二人转、乌力格尔;杂技与竞技:朝鲜族跳板、秋千。

  辽宁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有大洼县古渔雁民间故事、喀左东蒙民间故事、新民市谭振山民间故事、抚顺地秧歌、海城市锦州市高跷、辽宁京剧、沈阳评剧、本溪市朝鲜族农乐舞、辽阳鼓乐、皮影戏、木偶戏、东北大鼓、东北二人转、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岫岩玉雕、阜新玛瑙雕等22个项目。

  所有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富含着深厚的艺术气息,值得我们尽心尽力去挖掘与保护。

  久负盛名

  东北如此多的文化入选,显示了东北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尤以“东北二人转”、“东北大鼓”、“剪纸艺术”、“东北高跷秧歌”最为著名。

  据介绍,东北二人转起源并流行于东北三省,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早期的二人转没有女演员,女子角色全部由男扮女装。二人转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是二人化装成一丑一旦的对唱形式,边说边唱,边唱边舞;一种是一人且唱且舞,称为单出头;一种是演员以各种角色出现在舞台上唱戏,这种形式称“拉场戏”。二人转的音乐唱腔极为丰富,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之称。“东北二人转”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引发的震动是出乎意料的,著名笑星赵本山兴奋地说:二人转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二人转的承认,也是让民间艺人特别高兴的事。

  东北大鼓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至今已有200多“岁”,清乾隆年间,沈阳民间艺人在东北民歌、东北小曲小调基础上,逐渐演化出一种新的说唱形式,并以地域命名,称为“奉天大鼓”、“奉派大鼓”,曲种很快在东北地区广泛流传,至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奉天大鼓”已成为“东北大鼓”。

  “东北大鼓”富有浓郁的关东民间气息,内容通俗易懂,深受社会底层人们喜爱,尤其在农村有着广泛市场。至清代道光、咸丰年间,韩小窗、罗松窗、鹤侣、竹轩等关东文人介入“东北大鼓”,创作了诸如《忆真妃》等大批“子弟书”,丰富了“东北大鼓”内容,使其趋于雅俗共赏。

  在表现形式上,“东北大鼓”融百家为一体,既能演唱“通俗段”,又能演唱“子弟书”,兼备“京东大鼓”的幽默与“京韵大鼓”的雅致。在演出格局上,演员可自弹自唱,亦可由几名琴师伴奏,多档合演。城市的剧场、茶馆,农村的场院、炕头,都是“东北大鼓”的演出场所,具有因地制宜的灵活性。“东北大鼓”具有200多年历史,从业人员广泛,在东北地区产生了巨大影响,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其文字和音乐还影响了其他姐妹艺术,如《忆真妃》被多种鼓曲移植;唱腔曲牌《慢西城》被“二人转”吸收等等。保护、研究、传承、发展“东北大鼓”,价值巨大、意义深远。

  复州皮影具有300余年的历史。解放初期,瓦房店地区的皮影非常活跃,全县有皮影戏班43个,每个班都坚持演出,当时在群众中影响较大的皮影艺人有20多位,其演唱方法近于京剧的唱法,由男演员用小嗓演唱,伴奏乐器有四胡、板胡、三弦等,无论是在演唱技巧,或是在表演形式上,都有自己明显的特点,现已很少有演出活动。目前收集了辽南地区最珍贵的皮影图片达1600余张和一些文献、实物资料。

  《庄河县志》记载“剪纸艺术,很早就流传民间广大妇女中”。据考证,明、清时期开始流行。由满族挂旗演变发展的窗花、棚花、灯花等作品在满族民间婚、丧、嫁、娶等习俗中广为利用。手法则以黑影、镂空、成片为主,作品古朴粗犷、浑厚洗练、造型夸张奇特,既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又较多地保留了满族古老文化传统和本民族的风俗。解放后,庄河剪纸活动进一步传承发展,建立了民间剪纸艺人档案,收集上万幅剪纸作品,现有70~80岁剪纸艺人二十多名。主要表达方式有形象表达、谐音表达和文字表达三种。剪纸题材分祈福祛灾、民俗风情类和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类等。讲究繁简处理和黑白关系构成及剪刻技巧上的刀味剪趣等。

  东北高跷秧歌包括了音乐、舞蹈、杂技、戏曲等艺术形式,是以独特的东北风格来表现的,其表演大致可分三种:一种以舞为主,浪的好,稳中有动,浪中见美,动律带“哏”劲;另一种是演员唱功好,以唱见长;第三种是跷功好,呈现了扭、浪、逗、相的特点。

  濒危境地

  东北大鼓、皮影戏、喇叭戏、满族大秧歌、二人转……这些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传统技艺,在老人们的记忆里,都是藏在回忆里最生动的那部分。但是,对年轻人来说,或者应该说对大部分人来说,它们或许只能算做一个个历史陈迹中的“名词”而已。

  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辽宁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员李威介绍,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在当地有很大的影响,并且是有失传危险的民间文化。他用“人亡技绝”来形容这些民间文化面临的濒危境地。

  他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目前东北的民间艺人,尤其是少数民族民间艺人很多都面临着绝技无法传承的尴尬。许多少数民族说唱文化传授都是靠口传心授,这种传授方式存在“人在艺在,人亡艺亡”的问题。比如辽阳民间鼓乐是以唢呐、笙管为主奏乐器,加打击乐器组成的器乐合奏方式。但是仍健在的鼓乐老艺人已寥寥无几,目前,辽阳地区的鼓乐班虽然有一百多个,但是,绝大多数鼓乐班没有得到传统鼓乐艺术的真传。加上受现代文明的冲击,只是吹奏一些流行歌曲或为“二人转”伴奏;凌源皮影属中国北方皮影戏的重要一支,因雕刻影人用驴皮,故又有“驴皮影”之称。而在凌源这个“皮影艺术之乡”,鲜活的皮影表演已经薪火难继,皮影戏后继无人已经成为现实。皮影戏没有人学,没有传人,以前的一些东西都失传了,还有一些正在消失。

  为了让这些国宝级文化能够继续传承下去,有关部门制定了多项保护措施,不但通过文字、录像、录音等形式做成了专题片,作为资料保存,还将在少数民族集中居住地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目的是尽量不破坏那里的生活习惯、文化习俗等,让艺人在原汁原味的环境下学习,鼓励艺人在传统民族节日上表演、收徒。

  编后语

  本期所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将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呈现给读者,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冲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迫在眉睫。因此,对非物质文化要加以保护,合理利用并传承发展,对于民族文化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