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孔子形象标准化无助儒学精神流播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5日19:48 新华网

  去世已近两千五百年的孔子长什么样?这本是“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式的问题,任何阅读《论语》、接近孔子的人都应该具有解释权、发言权的。但是,如今却有人要把孔子形象标准化、统一化。

  据6月14日《新华每日电讯》报道,中国孔子基金会和山东省文化博览会组委会13日在济南向海内外正式推出孔子标准像雕塑(初稿)。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树

骅表示,标准像解决了长期以来孔子形象不统一的问题。

  笔者认为,由于历史记载的匮乏,孔子形象根本无法“复原”。因此,任何一种形象化的绘画、雕塑都基于个体或者少数人理解的“文化创作”。孔子形象不能也无法统一,那种标准化的做法是一种文化解释权的垄断,反而有碍孔子与儒学文化与精神的传播。

  与西方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的雕塑流传至今,孔子形象的模糊化,是中国文化的一大遗憾。孔子“其生也不幸”,没有赶上照相技术发明的时代,更没有一个徒弟留心,找个画师给他留下个肖像,所有见过他的人也都没有详细的描述记载在历史资料中留传下来。相距孔子已经近400年的司马迁,其关于孔子“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的文字记载,说得模糊,有些还不可信。

  历史资料的缺乏,使得后人根本无法还原孔子的形象。因此,孔子的形象成为中国历史上一大文化创作母题。据载,“作品孔子”见诸史书的就有东晋顾恺之的《孔颜二圣像》、唐代吴道子的《行教像》、《司寇像》、南唐董源的《孔子哭虞丘子》、南宋李公麟的《孔见苌弘》、元代赵孟頫的《孔圣讲学图》等一大批绘画,金、铜、石、木、泥塑造的雕像更是层出不穷。这些众多的孔子形象中,并没有一成不变的什么标准。

  今天,孔子基金会和山东省推出孔子的所谓标准像雕塑,与历史上的无数孔子形象创作一样,同样是一种文化创作,前者并不因为现代或者自赋权威而获得高过其他人作品的真理性。要知道,孔子是属于所有人的,任何接触过《论语》的人,都有“创作”孔子形象的权力,任何人都不能让他们主动放弃对孔子形象的解释权,接受一种所谓的标准孔子。标准化之举其实是一种文化思维惯性,在历史上就有汉朝独尊儒术、明清把《四书》、《五经》的朱熹注本标准化的做法,结果造成了对文化多样化发展窒息和儒家经典的教条化、生命力凝滞的结果。今天,垄断解释权的孔子形象标准化做法,在有阻碍孔子与儒家文化真精神的传播外,则还有作为“商品”的孔子形象的利益垄断之嫌。

  历史原因造成孔子形象模糊,不同的理解形成了孔子文化形象的多样,这种历史的遗憾是一种无法改变的文化原生态。而且,形象的模糊、不统一,并没有影响后人对孔子精神的接近,甚至孔子的去形象化,反而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过度偶像化造成的精神隔膜。

  孔子从“孔老二”世皆批判、不屑的地位“平反”许久了,中国早该从“跪拜”和“诅咒”的某种标准化态度中走出来了,让个体带有自己的生命经历和文化角度来接近孔子,让中国“轴心时代”的这位伟大哲人、教育家、思想家立体的精神,而不是一模一样的形象,走进现代人心中,走向世界。(李万刚)

  相关新闻:

  当北大教授张颐武主张“要像善待孔子一样善待章子怡”、“一个章子怡胜过万个孔子”时,也有很多人“伤自尊了”。“伤自尊”最甚者大概是成都某都市报了。5月11日该报以《国人愤怒!要求“教授”道歉》为题指责张颐武“反祖宗”。“国人”既出,雷霆万钧。它让我立即想起霍布斯鲍姆引在“十九世纪三部曲”里意大利农妇的那句名言——“快逃,祖国来了!”通过“撒‘国人’成兵”、“呼之即来”的声势对一个学者进行讨伐,着实充满话语暴力。

  来源:羊城晚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