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标准孔子塑像,画蛇添足的文化尴尬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6日10:08 东方网

  据新京报报道,中国孔子基金会和山东省文化博览会组委会13日上午在济南向海内外正式推出孔子标准像雕塑。

  据介绍,此次推出的孔子标准像的塑造原则是,尊重历史依据,尊重约定俗成的形象,以唐代吴道子的行教像为基础,力求展现孔子博大、智慧、儒雅、和蔼可亲的圣人形象,将于今年孔子诞辰2557周年的祭孔大典上向世界推出。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张树骅介绍说,标准像解决了长期以来孔子形象不统一的问题,对弘扬传播孔子文化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毋庸讳言,有关方面的苦心值得钦佩,但谨防陷入画蛇添足的尴尬。孔圣之所以为圣,并非其躯体的不朽和音容笑貌的魅力,而在于其灵魂其思想成为中华文化的源流。孔子是圣人,是流动的文化象征和代表人类智慧的开放系统。在整个的封建时代,孔子虽被视作神明圣人,但那是世俗的精神和文化的双重崇拜,而绝非刻板僵化的偶像膜拜,这正是孔子绝少标准像的原因。

  按西方文明史学者的通常说法,孔子创设的儒家学说被概之以代表东方的儒教文明,和西方的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教文明并列。这种说法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是儒教绝非宗教,而是一个和现实世界紧密相连的文化系统,其核心是充满人性价值的道德观。因而能够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被官方和民间所体认。最直接的例子则是,中国曾经有遍布各地的佛寺和道观,里面供奉着千篇一律大同小异的神像接受信徒的顶礼膜拜。孔子不屑于鬼力怪神,偶像崇拜自然也非其所愿。将孔子雕像标准化,搞形象统一,不仅有宗教上的偶像崇拜之嫌,也有违儒家文化的传统。考察中国文化史,帝王将相和历史名人的传世之像均非西方和现代意义上的写实,而是写意。写意属于画者个人的理解,将之强加给众人、今人,是强人所难。

  儒家文化不求偶像崇拜体现的是文化的自信,追求的是大道无形,是一种多维的时空展延和包容。在上世纪曾有两次对儒家文化的颠覆和反动,一次是“新文化运动”的“打倒孔家店”,还有就是“文革”期间人为制造的“儒法”斗争。“新文化运动”颠覆的是文化意义上的封建礼教;“儒法”斗争中孔子则被异化为时空倒错的“小丑”,是和所谓阶级敌人沆瀣一气、开历史倒车的“孔老二”。反思历史,我们怅惘无比,儒家文化早已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偶发的逆反和错觉会让我们成为文化上的“强迫症”或“自大症”患者,在歇斯底里一番之后,又不得不吸吮孔子遗留给我们的精神食粮。

  逆反、丑化、颠覆和反动是极端,将孔子偶像化则是矫枉过正。孔子自己都不讳言自己如丧家之犬,今人何必用偶像来展现他的“博大、智慧、儒雅、和蔼可亲”?领会其精神要义和文化精髓才是至关重要的。

  可以想见,没有全民共识的支持,推出孔子标准像只是某些个人和单位的一厢情愿。我们曾经有过阉割和轻侮孔子的历史教训,且莫再陷入画蛇添足的文化尴尬之中。


作者:张敬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