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在应试教育下,做一个父母有多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6日10:43 浙江在线

  眼下,读高中的孩子们已经结束高考,十年寒窗,功败垂成,在此一举,牵动了千万望子成龙成凤的父母的心;如今,读小学的女儿也快要参加期终考试了,同样也牵动了我这当父亲的心。

  女儿的考试成绩一直都很好,除了她小小的马虎,她的每门功课几乎都能达到满分的。可是,学得也很辛苦:每天早上七点钟起床,只到晚上六点放学,回家还有大量的家庭

作业要做:语文、数学、作文、朗读、背诵,不到晚上9点就完不成这些课外作业。周末两天还要学习绘画与书法,拉小提琴。上公园、出门旅游,对孩子是一件奢望。

  女儿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我更忧虑:如今虽然天天“减负”搞素质教育,但仍是脱不了应试教育的壳——分数至上。答题不能意会,只能死记硬背,生搬照套,不得有丝毫创新。你对课文有独到见解,但只要有一个字答的与标准答案不符,就不可能得满分;而你即使对课文不理解,如果有个好记性,把标准答案背个滚瓜烂熟,你也照样得高分,当好学生。

  特别是对老师强求学生死记硬背一些所谓的“范文”时,我是抱有抵触心理的。我承认小学课文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反复精选的,但不能说精选就一定是精典。但老师就是要孩子囫囵吞枣地强、生吞活剥地牢记心中。其结果是,几年来来,孩子养成了一种恶习:写作文语言僵硬、缺少灵气和自己的思想,都是一些“高、大、全”式的近乎评论员的语言,吃别人嚼过的馍,说别人说过的话,依样画葫芦,没有自己的真情实感。

  现在,国家提倡建设“创新型”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社会也历来垂青有思想、有主见、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可是,反思我们的教育,为什么总是把孩子培养成听话、驯服的“好学生”?社会需要三百六十行各有专长的人,可教育却只用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标准、统一的尺度来衡量学生。孩子们为了取得好成绩,没有工夫关心天下事,一心只读教科书。各类考试一来,班级排名,各校与各校排名,排的学生心理压力很大,成绩好的也战战兢兢,生怕下一次掉下来;成绩差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更是灰头土脸,觉得自己技不如人。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好成绩,当家长的不得不剥夺孩子依照自己兴趣学习知识的自主性,紧紧围绕学校的教材逼孩子“温故而知新。”

  现在,教育界虽然一再推崇素质教育,但说做不一,各校之间,各生之间,乃至家长之间比的还是那点儿成绩,张嘴一问,还是那句沉甸甸的“这次考的怎么样?”学校的作业做完还不够,家里还要在外面买一些教材、备一些练习题让孩子做。课余时间每个学生几乎都上一个两个辅导班。如果别人多上一个,就有可能在学习成绩上超过自己的孩子。于是,有的家长就给孩子报名上数学、物理、语文、外语等周末辅导班,大搞揠苗助长,所有考试的课程孩子几乎都要从头学习两遍。最让家长焦虑的是,这几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如此之低,每个家长都在想,中国这么大,学生这么多,竞争这么激烈,自己只有这么一个孩子,如果上不了大学,尤其是上不了重点名牌大学,孩子将来如何在社会上立足生存?

  我常常感叹如今的孩子们,比我们那时候学习更为辛苦,如今的应试教育,也许比范进那时候的科举制度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就在即将写完此文的时候,邮递员送来了最新一期的《读者》,上面有全国政协委员冯世兰反思当前教育体制的一段话:自己读小学二年级的孙女天天要补课,否则便会担心掉队。他心疼地说:“你这样瘦,再补下去会累死的。”没想到他孙女听后竟拍着巴掌跳起来高兴地说:“累死了倒好,死了就不用再补课了。”读完这一段话,我心情沉重了许久。

  看着左邻右舍一些学习兴趣日益消退又不得不读书的孩子们,看着一些考上大学之后就根本不愿听课做作业的孩子们,再看一看身边一些毕业分配的大学生们那么低的动手动脑能力,我觉得,真的应该好好反省一下我们的教育。


作者: 姜少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