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教书的农民种田的教师:热爱教学却难改清退宿命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6日13:19 中国新闻网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他们中很多人一直争取转正机会,他们中不乏教师队伍中的佼佼者

  张家川县教育局人事科长马耀武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像阳上、阴山这样一师一校的村学,在张家川县有十几所,教师基本都是代课教师。这些偏远的山区农村,

如果不是当地人,是很难待下去的。

  记者走访甘肃省一些地区发现,县城里和乡政府所在地,由于生活条件相对较好,代课教师已基本不存在了。但在山大沟深的广大农村,代课教师仍普遍存在。他们是当地学校的中坚力量。他们几乎都是当地农民,平时除了教书也干农活。于是,他们有了一个共同的称呼“教书的农民,种田的教师”。

  一个老师哺育一所学校

  阳上、阴山村学的两位代课教师就是教师与农民双重身份。他们白天在学校上课,傍晚和周末干农活,可说是放下教鞭拿锄头。

  水是这里是非常宝贵的资源。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基本都靠收集雨水,或从山下老远的沟里去担水。

  除双休日,马爱莲每天从家里水窖打一桶水,担到学校,供学生饮用和清洁桌椅。她告诉记者,每次从水窖取水,爱人都非常不高兴。有一次爱人终于憋不住了,说,“家里水紧张,以后学校用水你到山下的沟里去担吧。”打这以后,马爱莲每天往返两个小时为学校担水。

  记者到阳上村学采访时,正值星期一下午,学校大门却紧闭着。原来是马爱莲到学区开会去了,学校停课半天。后来马爱莲告诉记者,阳上村去年才装上电话,以前如果学区开会,都是让往返县城的学生捎封“鸡毛信”通知马老师。

  马爱莲的学校是一所复式学校,一、二两个年级18个学生。她每天早晨7点20打开校门,迎来忙碌的一天。教室墙上贴着一天的作息时间表:

  上午:7点20到7点40早操;之后早自习;8点35到9点20第一节课;9点20到9点35眼保健操;9点35到10点20第二节课;10点20到10点35课间操;10点35到11点20第三节课;11点20放学。

  下午:2点20到2点30预备;2点30到3点15第四节课;3点25到4点10第五节课;4点20到5点自习;5点到5点半课外活动;5点半放学。

  墙上张贴的课程表显示,学校开设语文、数学、音乐、体育、品德、自然、写字七门课。

  上述一切,都由马爱莲一个老师担当。马爱莲告诉记者,她家还有17亩地,她和丈夫两个人耕种。丈夫身体不好,她是种田主力。

  马爱莲说,一晃20年过去了,回想起来每一天过得都很不易。

  马爱莲从柜子里翻出两份材料:一份是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教育局文件,上书:张教字(86)第02号,“关于曹世俊等二十六名同志任民办教师的通知”。马爱莲专门给记者用手指了一下她的名字。

  另一份是一张“张家川县清退代课教师补助发放单”。上面写着:

  “马爱莲同志:根据张家川县人事局张人薪字[2003]98号文件精神,经县政府常委会议研究决定,于2003年12月底清退全县135名代课教师,并按其教龄每人每年300元给予补助费。你实际教龄18年,累计发放补助费(人民币)五仟肆佰元。”

  就是这一纸通知,终结了她18年教育生涯。

  热爱教学却难改清退宿命

  今年3月底,伏军芳从同事那里得知,教育部开了个新闻发布会,其中有关于代课教师的政策。她立刻奔向学校会议室,那里有学校惟一一台计算机。

  “我在网上只看了一半就哭着跑回宿舍。”伏军芳对记者说,“我真有点失望了。”

  伏军芳是甘肃省会宁县平头川乡银树小学的校长,同时她也是该校一名代课教师。银树小学有学生290人,全校9名教师,其中5名是代课教师。

  面对可能被清退的现实,伏军芳有些不服气,她把全乡学校统考成绩单拍在桌子上,对记者说,“按教育部的说法,我们这些人既不合法也不合格,但我们这些人教出的学生,在今年全乡六年级统一检测中,语文、数学双科都是全乡第一名。并且两科总分前10名的学生中,我们学校有6个。”

  谈起自己这些年付出的代价,伏军芳眼泪哗哗地流。伏军芳说,刚来这个学校时,校园刚落成,整个学校只有她一个人住校。晚上太阳没下山,她就把校门锁上,不敢出门。平头川教育管理中心主任逯兆英抢过话茬对记者说,现在校门不锁了,可伏老师家里的门却常年锁着。她一家人分在三个地方,丈夫常年在外地打工,支撑全家开销;伏军芳带着在本校上六年级的小儿子,母子俩挤在学校的一张单人床上;大儿子在会宁一中读高中,75岁的婆婆在县城租房子陪读。

  初中毕业的伏军芳1989年4月成为一名代课教师,是“一边教书一边念书”。1992年她取得了中等师范学校毕业证书。1996年她又拿到了成人自学考试的大专文凭。2004年获得了小学教师资格证书,2005年又获得中学教师资格证书。

  伏军芳说她每月工资200元,这还是去年刚长的,以前只有几十块。她给记者算了笔账,她工作17年一共挣了18750元,但考各种文凭一共花了22000多元。“我比义务劳动还不如。”伏军芳自嘲地说。

  事实上,很多代课教师都在争取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奋斗过程中,付出惨痛的代价。

  任鹏锋,平头川乡坪小学代课教师,任教15年,累计收入14880元,考各种文凭,办教师资格证花去4100元,这样算来,他15年平均每天的收入为1.97元。“也就够吃一碗面的。”任鹏锋说。他45岁,至今未婚。“他这个经济状况谁敢嫁给他?”逯兆英很心疼自己辖区内的这些代课教师,“给他介绍好多对象,人家都说,只要任鹏锋转正就嫁给他。因为公办教师的工资是代课教师的10倍。”

  任鹏锋吃住都在学校,家中没有任何家用电器,但他衣着极为整洁。回答记者提问非常腼腆,总是憨笑,但一跨进教室,态度坚定而自信。

  “他喜欢这行,所以考这考那,总盼着有一天能转正。”逯兆英说。

  与任鹏锋不同,该校代课教师牛金祥看上去更像一个农民工。今年50岁的牛金祥1976年从会宁一中高中毕业,次年被招为民办教师。“当年一所中学招民办教师,20多名高中毕业生去考,只录取了我一个。”牛金祥说,一直到1984年,我的工资是每月5块钱。当时一家四口要吃饭,实在太困难了,牛金祥被迫出走。他在沿海地区的一个建筑队搬砖,一个月能挣200多块。

  可牛金祥总觉得心里不舒服。“教师的职业多光荣,受人尊重,而且我也喜欢孩子。”就这样,他还是决定回学校。他记得那是1986年,代课教师工资是每月40元。四五年过去了,外出打工挣的钱花得差不多了。“大人孩子要吃饭啊,毕竟我是家里的男人嘛!”牛金祥被迫第二次出走,这次他在外打了5年工。在外打工的每一天,牛金祥都盼着多挣一些钱,早点回学校。“当时我就暗暗发誓,这次回学校我就再也不出来了。”1995年,牛金祥再次回到了学校。这时,代课教师工资涨到每月140元。1995年至今,他再也没离开过学校。

  “牛老师虽然是1984年以前从教的,但按照规定,只有教龄没有间断的才能转正。”逯兆英为牛金祥感到惋惜。

  “我早不指望什么转正了,干一天是一天。哪天不要我干了,我就回家种地。”牛金祥眼睛里满是痛苦的神情,“不过这次,我就再也不回学校了。”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李杨)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