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狂热的中国球迷与失败的中国足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6日13:36 四川新闻网

  如今任何一个全球性事件都不能少了中国的积极参与,这已成为世界舆论的一个基本共识,正在德国如火如荼地上演着的世界杯足球赛却成了一个例外。虽然很多中国球迷不惜熬夜通宵看球,但说真的,这场国际狂欢节其实没中国什么事。原因很简单,世界杯的入场券需要凭球技去抢夺,而我们这个占世界人口1/5的大国却不具备绿茵场上的这种竞技实力。 >>>点击直接进入讨论区

  到昨天凌晨为止,32支获得世界杯决赛参赛资格的球队已悉数登场亮相。给我们这些冷眼旁观的中国球迷的感觉是,不管比赛的成绩如何,各支队伍似乎都有一套完整的技战术风格。无论是阿根廷的滴水不漏还是墨西哥的迅雷不及掩耳,无论是捷克的大刀阔斧还是意大利的细腻流畅,从强队到弱队,看来都找到了一条最适合他们自身特点的足球道路。

  遗憾的是,中国至今都没有找到这样的一条正确道路。尽管几支参赛的亚洲球队首轮成绩尚不能算十分理想,但他们在球场上表现出来的整体技术素养和战术成熟度,是令技术粗糙、战术简陋、思路单调的中国足球难望其项背的。在可以预期的未来,中国足球要冲出亚洲将更加困难。

  中国是世界上举足轻重的经济大国和体育强国,为什么惟独在足球场(男足)上却显得如此不堪?而足球恰恰又是举世瞩目的“第一运动”!让我们首先在绿茵场上寻找答案。

  中国足球现在的特点,主要就是依靠高大身材去进行激烈拼抢。当面对身材相对矮小、体力和速度均处于弱势的亚洲球队时,中国球队的上述“特点”偶尔也会发挥一些功效。但到了国际赛场上,中国球队仅有的这一点“优势”立刻就会荡然无存。更容易被忽略的是,由于高大强壮并非我们这个民族的体质特性,凶悍霸道也不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性格,我们的那些高大球员往往是千里挑一的结果。因此中国足球现在的发展方向,也是不符合我们民族的体质条件和精神气质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方向性的错误?这就要从绿茵场外去寻找答案了。

  长期以来,举国体制一直是我国竞技体育的基石,它也的确造就了当前中国体育强国的地位,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荣誉。举国体制的必然结果是在各个层级上的“成绩至上”。足球是一项身体对抗激烈的运动,技术和意识是需要经过长期刻苦训练才能获得的,想要在青少年阶段取得好的比赛成绩,最偷懒的捷径是在同年龄段的运动员中去特意挑选那些身材高大的选手。而且,越是低年龄段的比赛,身体优势越是明显。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国际赛场上,中国的少年队成绩通常好于青年队,而青年队成绩又总是好于成年队的根本原因。然而,从小就开始的“重身体”而“轻意识”、“轻技战术”的训练体系的苦果,注定要被我们成年足球队的糟糕成绩所吞下。

  或许有人会质疑,当前中国的其他运动项目大多仍然沿袭举国体制,为什么他们的国际比赛成绩依然优秀,而最早改革的“市场化”的足球却反而不堪一击呢?

  举国体制虽有诸多缺点,但是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就是它迫使体育工作者不得不具备强烈的敬业精神、刻苦训练。反观足球,正是由于市场取向的改革,中国的足球工作者在能够轻易获取“市场身价”的同时,也离体育精神越来越远。

  所以,我们说,中国足球的职业化、市场化改革没有革除原来举国体制的弊端,却解除了举国体制之下严苛的约束条件;没有引进市场机制中优胜劣汰的竞争,却引进了市场机制中拜金主义的丑陋面和阴暗面。我们所熟知的假球、黑哨现象正是这种尴尬景况的集中体现。

  其实,岂止是足球,我们社会中的其他领域难道不也存在着大量的类似问题吗?从政府机关到国有企事业单位,有多少人正在享受着计划体制的“保护伞”,却不再受到计划体制的硬约束;又有多少人正在品尝着市场经济的丰硕果实,却无需承担市场经济的竞争风险。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的中国足球,其实只是中国社会处于这样一个新旧交替的转型期和阵痛期的一个缩影。 (陈季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